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到失望,因为上海、成都、广州三座城市均未提交申请。 国际奥委会可能至今都还没反应过来,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名单上,居然看不到上海、成都、广州的名字。 曾几何时,它们是奥运口中的“香饽饽”,是全球体育盛会的“东方代表”。 如今,这三座城市却齐齐缺席,让国际奥委会连个像样的备选方案都拿不出来。 冯德莱恩可以靠金融把戏糊弄欧盟,泽连斯基可以靠战争贷款续命乌克兰,可国际奥委会这次是真的找不到接盘的。 它曾经以为,只要挂上“奥运”两个字,全世界都会趋之若鹜。可它忘了,如今的城市,早已不像几十年前那样,靠办一场赛事来证明自己。 尤其是中国的城市,更是在一次次“烧钱换掌声”的游戏中,看清了这场世纪盛宴的真相。 东京就是活生生的例子。2020年那场本该盛大的奥运会,最后只留下一个数字:300多亿美元的亏损。 初始预算150亿,最后翻番还不止。疫情只是导火索,本质上是一个早已注定的烂摊子。 海量的场馆,巨额的防疫支出,空荡荡的观众席,还有那些花出去再也收不回来的税款。 连日本人自己都说,那是一场“史诗级的失败投资”。 更别提雅典了。2004年那场耗尽希腊国力的奥运,如今只剩下一地鸡毛。曾经的光辉场馆,如今成了荒草遍野的废墟,连网红打卡都嫌冷清。 奥运结束的那一天,就是经济重负开始的第一天。雅典政府那时可能也幻想着“赛事带动经济”,可现实却是债台高筑、民怨四起。 最夸张的还得是1976年的蒙特利尔,30年债务才还清,整整一代人都为那场奥运买单。 这哪是什么荣耀,这是赤裸裸的财政陷阱。你说这不是教训,那什么才是教训? 国际奥委会当然知道这些事,但它从不提。它只说“全球关注”“全民狂欢”,它只强调“和平、团结、荣耀”的口号。 可当真正算账的时候,它却从不掏腰包。转播权、赞助费、门票收入,全都进了它的口袋。 主办城市呢?苦哈哈掏钱修场馆,建交通,搞安保,最后还得自掏腰包收拾残局。 这就像你花几百万装修一家餐馆,结果客人吃完饭,连盘子都带走了,你还得自己付食材和水电费。 国际奥委会就是那个吃饭不买单的“老主顾”。 所以,当国际奥委会“十分失望”地发现,中国三大城市一个也没申办2036年奥运时,真正该失望的,不该是它自己吗? 上海、成都、广州不是不想办奥运,而是早已不需要靠奥运来证明自己了。 上海早已是全球金融中心,每年一届进博会,早就把国际影响力稳稳锁死。 成都作为西部流量之都,正全力推进科技、交通与产业升级,地铁、高铁铺天盖地,根本没空陪你玩“奥运梦”。 广州更不用说,2010年亚运会早已证明了它的赛事能力,如今更专注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实业经济的升级。 这些城市的眼里,看到的是人民的生活,而不是一场短暂的烟花。 说到底,这不是中国城市不够大方,而是它们太清醒。 国际奥委会以为这是一次错失的机会,中国城市却知道,这是一次理性的选择。办奥运不是问题,问题是,值不值得。 国际奥委会也不是没有想过办法。 2019年它就开始改革,允许多城市联合申办,鼓励使用现有场馆,不再硬性要求提前7年选出主办城市。 可这些“改革”,更像是一场自救行为,背后却是全球经济的一片寒意。 2024年巴黎奥运会还没开幕,就已经焦头烂额。赞助商观望,票房疲软,连吉祥物都被吐槽得体无完肤。全球经济不景气,连法国人都想问一句:我们真的需要这场盛会吗? 2036年的申办名单虽然还有些国家,比如墨西哥、埃及、印度、印尼、南非、韩国,但这些国家无一例外都强调一个词:“低成本”。 韩国甚至打算复用1988年的场馆,印度也表示要“量力而行”。这不是奥运魅力的体现,这是各国对高投入零回报的警惕。 中国城市缺席,正是这个全球趋势的缩影。在“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当下,谁还愿意拿几千亿去搏一个“面子”? 更重要的是,中国城市早已形成了新的办赛理念。不是为了办赛而办赛,而是要实现“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的四位一体。 赛事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若不能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市民福祉,那奥运这块招牌,也就没那么香了。 国际奥委会想要找下一个主办城市,就必须明白一个现实:现在的城市,不再是它的提款机。 如果它还沉浸在“奥运荣耀”的幻觉中,那它将继续在“没人报名”的尴尬中醒来。 曾经,它是金字招牌,现在,它却成了沉重的债单。中国城市没兴趣为它买单,不是背叛,而是成熟。
金玲1.97米的女子跳高全国纪录,36年没人破。不是没人能跳,是没有愿意跳。
【1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