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太监安德海被杀,慈禧怒喝:“敢动我的人,活腻了吗?”然而,当听到安德

混沌于浮云 2025-10-01 17:49:02

1869年,太监安德海被杀,慈禧怒喝:“敢动我的人,活腻了吗?”然而,当听到安德海被扒掉裤子,当街展示后,慈禧突然大笑:“机灵鬼,办得好!”这事对于慈禧来说是一件具有深刻意义的事情。 清同治年间,安德海这个太监可不是一般角色。他出生在直隶南皮县,1837年左右,早早自宫进宫,聪明伶俐,还通晓些儒家经典。起初他在咸丰帝身边侍奉,善于察言观色。咸丰帝宠幸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安德海暗中收了她贿赂,提供皇帝喜好情报,帮助她从普通宫女一步步升到懿嫔、懿妃。咸丰帝死后,同治帝登基,年仅六岁,两太后垂帘听政,慈禧掌控西宫,对安德海格外信任,常叫他“小安子”,让他成了宫中总管太监,实际掌权。 安德海本性势利小人,仗着慈禧庇护,变得嚣张跋扈。他收受贿赂,卖官鬻爵,欺压官员,连同治帝也不放在眼里。官员王公多不敢得罪他,因为触怒安德海就等于得罪慈禧。辛酉政变时,安德海还密报咸丰遗诏给慈禧,帮她巩固权力,进一步加深了两人关系。安德海在宫中影响力大到能干预朝政,比如1865年,他建议慈禧敲打恭亲王奕䜣,甚至亲自草拟诏书,革除奕䜣议政王职务。这让安德海在宫廷中如日中天,但也树敌不少。 1869年,同治八年,同治帝十三岁,两宫为他选妃阿鲁特氏,筹备大婚,需要从江南采办绣龙袍等物品。安德海看到机会,多次向慈禧请求这份差事,想出宫游玩顺便敛财。慈禧知道太监按清祖制不能私出京城四十里,但经不住安德海软磨硬缠,默许他南下,只叮嘱低调行事。安德海带上陈德霖、张德禄两个小太监和护卫,从通州上船,顺运河南行。起初他还谨慎,几天后就原形毕露,命人改船为三艘龙舟,装龙头尾,挂日月龙凤旗帜,船上召歌女弹唱饮酒,沿途张扬。 安德海一路上作威作福,过各县征两百民夫拉纤,禁河道两百里内捕鱼行船。每到一地,强令地方官按户收“补漏银”,最少两三千两。官员畏惧他后台,顺从巴结,百姓却苦不堪言,十几天生活断绝,怨声四起。龙舟到山东德州,知府赵新上船拜见,递银帖仅二百两,安德海大怒,命小太监扇赵新耳光,打得脸肿血流,限三天凑五千两,否则取头。赵新无奈,求上司山东巡抚丁宝桢。丁宝桢为人清正,刚直不阿,早闻安德海劣迹,气得拍桌。 丁宝桢问赵新船上有无圣旨,赵新说无香案,必无旨。他忆起顺治帝祖训,太监私出京可就地处决,便命赵新按计行事,他担责。第三天,赵新带捕快上船,锁拿安德海和陈德霖,放走歌女,遣纤夫,押往济南。丁宝桢不审,先关牢。为避慈禧追究,利用两宫矛盾,写奏章送京,转给东宫慈安太后。六七天后,得慈安旨,命就地正法安德海等。丁宝桢升堂审问,安德海傲慢不认罪,闻东宫旨后跪地求饶。丁宝桢下令斩首,忽报西宫慈禧旨到,命押回京。 安德海闻慈禧旨,顿时嚣张起来。丁宝桢命赵新从后门监斩,前门接旨。刽子手快速处决安德海和陈德霖。丁宝桢接旨后,说已遵东旨正法,请代请罪。传旨太监听后,无奈回京。处决后,丁宝桢命扒安德海裤子验明真阉,当街示尸三天,堵塞谣言。安德海随从二十余人一律惩办,陈玉祥、李平安等绞决,其余处置。朝廷通谕各省,严查冒称奉差太监,强化祖制,限制宦官外出。 传旨太监回京复命,慈禧闻安德海死,先大怒,翻桌斥责。但听闻扒裤示尸一事,忽大笑赞丁宝桢机灵。此举证明安德海真太监,消除了对慈禧的谣传。她虽失亲信,但因慈安旨在先,无法追究丁宝桢。丁宝桢上奏事件,得朝廷赏识,几年后升四川总督,继续惩贪。安德海死后,其徒弟李莲英继任总管,在宫中掌权。事件震动朝野,暴露晚清宫廷权力斗争激烈,两太后间矛盾、恭亲王与慈禧博弈,都通过此事体现。 丁宝桢出身贵州清江,进士出身,为官清廉,注重民生。他在翰林院编修后外放,积累经验,此次除安德海,显示其果断。安德海的死标志着慈禧权势虽大,但祖制和对手仍能制约她。慈禧从宫女起步,靠安德海情报上位,但安德海的嚣张也反噬自身。整个事件源于安德海贪婪,结束于丁宝桢智谋,反映清末宦官祸国问题严重。百姓因安德海扰民而怨,事件后稍得平息。 安德海一案后,清廷强调家法严明,内务府严管太监。慈禧虽怒,但此事对她有深刻意义,证明了她的清白,避免了更多攻击。丁宝桢借此巩固地位,继续为官。整个过程无一处虚构,全基于历史记载,显示晚清政治复杂。

0 阅读:72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