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此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不仅没有丝毫顾忌,反而还主动说道:放我这吧,我可以替他当守墓人! 主要信源:《乔冠华魂归异乡之谜》——人民网 风掠过苏州东山墓园的菊花,九十二岁的李颢扶着石栏杆,颤巍巍地摸到乔冠华墓碑前的字。 她轻声呢喃:“我没忘当年答应你的事。” 每天上午九点,这位白发老人都会准时坐在这里,一坐就是半小时,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三十二年。 路过的人常会疑惑,一位大夫为何执着守护外交家的墓?她从不细说,只一句 “答应过的事要做到底”,藏着跨越近八十年的缘分。 如今李颢走路需要人搀扶,可每年清明和乔冠华忌日,仍要家人陪着来。 有时她会带上乔冠华当年写的信,一字一句念给墓碑听,仿佛回到了当年两人坐在一起聊天的时光。 二零一零年章含之去世时,李颢还特意赶来,在墓前放了一束白菊花。 岁月流逝中,她从黑发熬成白发,儿女担心她年纪大了爬山辛苦,劝她别再奔波,她却固执地说:“答应了别人的事,哪能半途而废?” 这份跨越半生的情谊,起点是一九四三年的冬天。 那时李颢还是苏州一家医院的外科医生,医院接收了一位气息奄奄的重伤员 ,地下工作者乔冠华。 她没敢耽搁,连续六个小时守在手术台旁,硬是把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没人能预料到,这场手术救回的,不仅是一个未来的外交官,更是日后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 “发言人”。 乔冠华养伤期间,李颢渐渐发现了他的过人之处:《红楼梦》能从头背到尾,英语、法语、德语切换自如,闲时聊起国际局势,眼中总燃着一团火。 他笃定地说 “中国早晚要在联合国占个位置”,这番话让李颢忽然觉得,自家诊室外的天空都宽阔了许多。 后来她跟着学外语,开始关注报纸上的国家大事,人生轨迹悄然改变,皆因这场特殊的相遇。 伤愈后,乔冠华投身外交事业,李颢仍在医院坚守,但两人的情谊从未中断。 乔冠华常写信给她,分享外交场上的新鲜事,有时还托她给夫人龚澎传信 , 当年两人能走到一起,李颢也曾帮过忙。 再后来,乔冠华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驳斥反对声音,那张仰头大笑的照片传遍世界,李颢盯着报纸看了许久,想起他当年的誓言,眼眶忍不住发热。 一九八三年九月,乔冠华在北京医院离世。没过几天,章含之焦急地打来电话:乔冠华的骨灰想送回盐城建湖安葬,却未能如愿。 李颢想起自己在苏州东山有熟人,立刻跑前跑后联系相关部门,总算把安葬的事办妥。 一九八五年清明前,乔冠华的骨灰顺利安进东山华侨公墓,从那天起,李颢成了这里特殊的 “守墓人”。 刚开始她每月来两三回,带着新鲜的花,仔细扫净墓碑周边的落叶。 有时她会念起报纸上的国际新闻,像和老朋友聊天般对墓碑说:“现在中国在联合国说话有分量了,您当年的心愿实现了。” 李颢守的从不是一块冰冷的墓碑,而是一段滚烫的家国记忆:乔冠华用一生奔忙,将中国推上联合国的舞台; 李颢用一辈子守候,接住了这份没说出口的 “接力”。如今中国日益强大,乔冠华当年 “中国要在联合国有位置” 的愿景早已成真,而李颢的坚守,便是对这份家国情怀最动人的回应。
1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此人在
史面的楚歌
2025-10-03 07:30:3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