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贵州,一名21岁的女子跟丈夫背着3个月大儿子,翻山越岭跑去医院,半路上儿子就没有了呼吸,随后她用11年凿穿了大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3年的一个寒夜,贵州罗甸麻怀村的山道上,一名年轻母亲背着襁褓中的婴儿,在漆黑中艰难跋涉,三个月大的孩子突发高烧,夫妻二人顾不上山路险恶,只想尽快赶往十几里外的镇医院。 石头硌脚,荆棘刮破衣衫,他们不敢停歇,可当他们翻过几道山梁,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那一刻,年轻母亲邓迎香僵立在寒风中,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她感到整座大山压在心口。 孩子的离去,让她第一次直面大山的残酷,不是病魔夺走了孩子,而是被困在群山深处的命运,阻断了本该有的生机,从那夜开始,山不再是风景,而是横亘在她心中的仇敌。 她与丈夫带着满心的悲伤外出打工,在砖厂、煤矿、工地辗转漂泊,白天是沉重的体力活,夜晚是无法平息的思念,几年后,新的打击接踵而至,丈夫在一次矿难中遇难,她再次跌入无底的黑暗。 独自带着痛苦回到麻怀村,眼前依旧是那条狭窄崎岖的羊肠小道,村民们肩挑粮食,孩子们清晨出发走几个小时才能到学校,农作物运到山外时早已蔫软无人问津。 生活的困境一如既往,没有出路,她在村口常常看着那条泥泞小径,心底反复浮现出当年奔走呼救的场景,心头的伤痛从未愈合。 1999年,国家电网要为村里送电,可电线杆进不来,为了点亮电灯,她第一个站出来劝说村民开凿山洞,人们犹豫,她却反复劝说,终于带头钻进山里。 黑暗、湿冷、逼仄的洞穴里,大家一点点凿石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电杆终于抬进村里,麻怀第一次亮起了电灯,那一束光像火种,照进了她的心,也让她笃定了一个信念:只要坚持,大山能被凿开。 2010年的秋天,继女出嫁的场景,彻底点燃了她的愤怒,迎亲队伍在低矮泥泞的涵洞里弯腰钻过,洁白的婚纱被污水染黑。 那一夜,她辗转反侧,决定无论如何要修一条真正的路,让村子摆脱与世隔绝的困境,有人摇头,有人讥讽,说她不自量力,可她并不在意,把多年积攒的一万元拿出来,买炸药、钢钎、粮食,硬是开了个头。 村民们最初观望,觉得风险太大,她却以身作则,白天她挥锤凿石,夜里照明继续施工,塌方时,她带头赤手搬石;有人受伤,她帮忙包扎安顿;粮食不足,她把自家口粮拿出来给大家做饭。 渐渐地,更多人被她的执着打动,加入到修路队伍中,爆破声在山谷回荡,汗水和鲜血溅落在石头上。 外界也被这股力量感动,水泥厂捐来水泥,县里批下经费,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帮忙。 这个原本松散的山村,在她的坚持下变得空前团结,有人累倒了,就换上另一个人;有人流血了,就有人把工具接过,她像一根绷紧的弦,把所有的力量汇聚在一起。 从2000年小洞的开凿到2011年大隧洞的贯通,整整十一年,220米长的隧洞被拓宽到能让大货车通行,洞高五到八米,宽三点五到五米,彻底改变了麻怀村的交通史。 那一年冬天,第一辆汽车驶进村里,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老人们流着泪说这辈子没想到能看到车开进山来,孩子们在隧洞里奔跑,欢笑声久久回荡。 人群中央,邓迎香没有说什么,她只是抹去额头的汗水,静静看着这一切,村民们把她簇拥在中间,口口声声喊她“女愚公”,这个称呼,带着感激和敬意,也凝结着十多年的艰辛。 通车之后,麻怀村的命运被改写,孩子们不用再翻山上学,农副产品能顺利运出,村民们外出打工、做买卖更加方便,生活的希望随着这条路延伸出去,村庄有了新的气象。 邓迎香也没有停下脚步,她继续带头发展产业,改善水电住房,把村庄一步步带向更好的未来。 她的人生,曾被山重重围困:失去孩子,失去丈夫,被困于贫穷与孤独,但她没有被命运压垮,而是用锤子和血汗,在厚重岩石里凿出了一条希望之路,麻怀村人亲眼见证,一个女人如何以执拗和坚韧,把绝境变成生机。 那座大山,曾是她最恨的敌人,最终成了她最有力的见证,石壁留下了她的汗水,隧洞刻下了她的名字。 从阴影到光明,她以柔弱之躯,完成了堪比愚公的壮举,她没有豪言壮语,却用一生证明:命运的裂缝,也能凿出一条通往希望的路。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天眼新闻——当代女愚公”邓迎香:12年钢钎劈出致富路,今带村集体年入140万
1993年,贵州,一名21岁的女子跟丈夫背着3个月大儿子,翻山越岭跑去医院,半路
如梦菲记
2025-10-03 19:45:15
0
阅读: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