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5年的一天,几百太监手持刀斧跟着神策军大开杀戒,宰相李训等大臣被乱刀分尸,头颅高悬宫门,上千具尸体横陈殿前。这场惨烈的杀戮,主谋是皇帝身边的大太监仇士良。 唐文宗李昂能顺利登临帝位,全倚仗大宦官王守澄的全力扶持,可真正坐上龙椅后他才猛然醒悟,自己不过是个有名无实的 “盖章木偶”:每逢朝会,宦官们便侍立殿旁旁听朝政,皇帝颁布的圣旨必须经核查无误才能生效。 当时的朝中大臣正深陷牛李党争的泥潭,官员为争夺权力斗得你死我活,宰相们要么选择依附宦官谋求自保,要么干脆明哲保身、对宦官之祸视而不见。 就在文宗愁眉不展、苦于无人可用之时,两个意想不到的人主动前来投奔,一位是精通医术的郑注,另一位是出身没落士族的李训。 这两人原本都是王守澄向文宗举荐的,却因敏锐地察觉到了文宗铲除宦官的心思,于是主动向文宗提出可帮助解决宦官难题。 无人可用的文宗大喜过望,对两人委以重任。两人首先协助文宗利用牛李党争的矛盾,将两派的主要成员大都贬谪出京城,还顺带除掉了与牛党暗中勾结的几个大宦官。 紧接着,文宗提拔王守澄的死对头仇士良担任左神策中尉,以此分割王守澄手中的兵权,随后又给王守澄封了个 “观军容使” 的虚职,表面上是提升了官位,实则剥夺了他的实权,将其架空。 之后在时机成熟后,文宗派人将王守澄毒杀。 王守澄死后,文宗要求宦官都去为王守澄送葬,原本的计划是让郑注率兵在葬礼现场设下埋伏,将宦官集团一网打尽。 可就在这时,李训却起了私心 ,他担心郑注会抢走平定宦官的头功,于是劝说文宗修改了计划,想要独自夺取功劳。 为确保计划成功,李训提拔韩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让他掌控宫城的巡逻兵权;任命王璠、郭行余为节度使,让他们借此机会招募私兵;又派罗立言负责京兆府的捕盗事务,让李孝本带领御史台的人随时待命。 这天的早朝,韩约突然从官员队列中走出,向文宗奏报道:“左金吾仗院中的石榴树,昨夜突然降下甘露!” 在当时,甘露被视为极为罕见的吉兆,百官听闻后向文宗道贺。 李训趁机上前一步,说道:“陛下,如此罕见的祥瑞之兆,需陛下亲自前往察看,才能彰显对上天的敬重。” 文宗装作惊喜的模样,先是派李训带人前去 “验证真假”。 过了许久,李训才匆匆返回,皱着眉头对文宗说:“臣仔细查看后,却无法确定那是否为真甘露,生怕误判祥瑞惊扰了陛下。” 这出双簧演得极为逼真,文宗立刻转头对仇士良说:“那就劳烦你带几人再去仔细查看一番吧?” 仇士良带着几个大宦官,跟随韩约前往左金吾仗院。刚踏入院门,仇士良便察觉到了异常:韩约脸色惨白,额头满是冷汗,神色慌张不已。 正当仇士良心中疑惑之际,一阵风吹过,将院中的帐幕掀开,藏在帐幕后方的刀斧手与身披铠甲的士兵暴露在众人眼前! 仇士良反应很快,转身就往含元殿方向狂奔,他连滚带爬地冲到文宗面前,大喊道:“陛下快逃!李训要谋反!” 接着,仇士良指挥身边的宦官,将文宗架上软轿,朝着宣政门方向狂奔。李训死死抓住轿杆,试图阻止他们,却被宦官一拳打翻在地。 将文宗控制住后,仇士良眼中充满了疯狂的杀意,他下令神策军出兵 “清君侧”,几百名宦官和几千名禁军随即冲出宫门,对朝中官员展开了屠杀。 那一天,中书省、门下省的官员被神策军集体屠杀,御史台的吏卒们被追得四处逃窜;甚至连路过的商人、普通百姓,都被士兵们当成 “谋反同党” 肆意砍杀。 仇士良下令,将李训、王涯等 “主犯” 的头颅砍下来,悬挂在朱雀门之上示众。 远在凤翔的郑注被监军宦官诱杀,其全家也未能幸免,惨遭灭门。在这场惨烈的浩劫中,遇害的官员与无辜百姓多达两千余人,这一事件,便是 “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结束后,仇士良等大宦官掌控了长安的局势,他们将文宗软禁在宫中,每次与文宗议事时,都会带着大批刀斧手随行,以此威慑皇帝。 有一次,文宗与大臣周墀聊天时,无奈地叹气道:“你说,我与汉献帝相比,谁更凄惨?” 周墀听后痛哭流涕,说道:“陛下怎能如此贬低自己!” 文宗苦笑着回答:“汉献帝至少是被权臣控制,而我却被宫中的家奴摆布,论处境,我还不如他啊!” 开成五年,年仅32岁的唐文宗在长期的抑郁与压抑中病逝。 有人说,甘露之变是中唐时期,大唐王朝最后一次试图 “自救” 的机会, 如果当时李训能耐心等待郑注的凤翔兵赶到,如果韩约没有因紧张而暴露破绽,如果王璠的私兵能勇敢地加入战斗,或许唐朝的命运会迎来转机。可历史没有如果,错过的机会,终究无法重来。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8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