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到南京军区上任,征求许世友的意见,通过韩先楚了解:此人能用 “老许,这个人到底

小妹爱讲史 2025-10-03 22:46:12

他到南京军区上任,征求许世友的意见,通过韩先楚了解:此人能用 “老许,这个人到底靠不靠谱?”——1968年2月,北京西郊玉泉山,一位空军首长把话抛给电话那头的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短短一句疑问,便将刘懋功的去留推向关键节点。 刘懋功当时人在昆明军区空军,一接到调令,行囊都没来得及细理,只提了部队配发的挎包就往首都赶。南方天空他熟得很,却从未想过自己会在长江下游挑起一整片军区空军的担子。此时,空军与大军区的双重领导体制刚走上正轨,任命必须同时满足总部和地方的口径,少一个环节都不行。走程序不难,难的是许世友的点头。 许世友向来雷厉风行,脾气火爆,真要发起火来,军参谋长都得绕着走。在空军首长的电话里,他没多说,只答了一句:“先让我听听韩先楚怎么讲。”简单一句,却把“能用不能用”交给了老战友的回忆与判断。 坐在武汉军区办公室里的韩先楚接到询问,思绪一下被拉回三十多年前。那是1935年的冬末,陕北黄土高原风沙卷地,红15军团78师正攻打直罗镇外围一个高地。韩先楚时任团长,刘懋功是营教导员。敌机扫射后阵地上乱作一团,刘懋功顶着头部的伤口,从草堆里抬眼就找到了突破口。“用侧翼的迫击炮压住碉堡,正面连爬带滚贴过去。”话音刚落,一梭子机枪子弹撕裂他的棉帽,头皮鲜血直冒,他却抱头嘶吼:“按部署打!”那场硬仗78师赢了,也把两个人的名字写进彼此的账簿。 抗战爆发后,78师改编为115师344旅688团,韩先楚开赴山西前线,刘懋功留守庆环,保障陕甘宁边区后方安危。两人聚散无常,却互通信息。韩先楚把个人意见往电话里一股脑倒出:“刘懋功打仗不怕死,做人不怕事。你要是用他,空军那摊子肯定收得住。”许世友拿着听筒一句“行,就这么定”便敲实了刘懋功的南调。 赶到南京,刘懋功第一眼就注意到空军机关里那股“山雨欲来”的微妙气息。江、王、高三名主要干部借风借雨,在南空掀起整人风潮,一度把原司令聂凤智与多名老干部推下台。别的地方也乱,可南空乱得格外彻底。许世友拍着桌子说:“这仨家伙,走到哪儿搅到哪儿,我要给军队清清场。”之后的几天里,电话、会务、调查组连轴转,刘懋功被按在“漩涡中心”勘明情况、重布人事。 不得不说,他的处事风格与许世友的“火药味”不一样。许司令喜欢一句话顶事,刘懋功更愿意先做参谋,琢磨几条路再亮底牌。这种冷热相济起了作用,机关里的老飞行员看到新司令低调入班子、按条令办事,人心很快稳住。到1969年春,南空训练日重新恢复为171天,飞机妥善率拉到历史高位。国防工办的一位检查员走后悄悄嘟囔:“这地方总算不像前些月满院子火药味了。” 许世友看在眼里也有触动。一次在钟山脚下的小型扩大会上,他直截了当给空军首长表态:“刘懋功能用,能打,能服人。”话不多,却把过往那些怀疑、抵触浇灭了一半。 有意思的是,同期空军总部正在筹划第一次大范围直升机救援演练,南空名额只有一支队。按惯例,哪个军区都想争。刘懋功先让参谋处拿数据,用事故率、完好率说服总部指标应该给南京。总部同意后,他立刻把名额压在飞三团。当年8月,飞三团在闽北山区完成了夜间跨山起降,这次漂亮表现又让许世友对新搭档添了几分钦佩:“干得漂亮,空军也能飞出陆军的虎劲。” 时间推进到1973年,中央决定八大军区司令对调。名单一公布,南京军区不仅换防,还要抽调随行人员。许世友听完文件,没有多想,直接点名:“刘懋功跟着。”军区政委杜平、第一副司令肖永银、省里吴大圣等人也列在同一机组。对于军人,不服从命令说不过去,不过许世友这一开口,等于公开了对刘懋功的倚重。 短短五年,刘懋功从边陲空军改换江南,并在各种风浪中稳住了局势,背后除了个人能力,还离不开“韩先楚—许世友”这条信任链。战争年代的生死与共,换来和平时期的一句“此人能用”,看似寻常却分量极重。就连南空作战部的一位老参谋都说:“老战友的信誉,比任何章文都硬。” 放到更大的坐标来看,这桩调任折射出当时军队内部的选人逻辑——资历要硬,作风要实,关键还要有人敢担保。刘懋功在西北、在后方、在江南,走的每一步都踩在这三条基线上。也正因为如此,他在南京军区空军的几年当中,既稳住了训练,也给机关注入了“陕北派”务实不张扬的气息。 1975年春,刘懋功随军区机关抽调进京开会。许世友临行前拍着他的肩膀:“南空别乱,等我回来喝酒。”这一幕被记在不少干部的笔记里,后来也被写进了口述史料。因为他们明白,一个军区空军的风向,其实早在那通跨越三地的电话里就定了。 当年的通话时间不过几分钟,却衔接起三个人、两代军人的信任链条。从陕北草堆到长江两岸,枪林弹雨的旧账变成一句掷地有声的评语——“此人能用”。对军队来说,这就足够。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小妹爱讲史

小妹爱讲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