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在1962年签署命名,对古巴所有商品进行禁运。在签署命令前一天,肯尼迪紧急购买了1200根古巴雪茄,以避免以后买不到他喜欢抽的古巴雪茄。 说起约翰·肯尼迪这个人,总让人联想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六十年代,美国冷战高峰期,他作为总统面对的国际压力可不是闹着玩的。古巴问题就是其中一大头,尤其是1962年那会儿,美苏关系剑拔弩张,古巴导弹危机差点就把世界拖进核大战。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肯尼迪签了个对古巴全面禁运的命令,切断了两国之间几乎所有商品贸易。这事儿听起来挺严肃,但里面有个小插曲特别接地气:禁运生效前一天,他让秘书跑腿去华盛顿城里买了1200根古巴雪茄,专挑他最爱的H. Upmann Petit Corona那种。为啥?简单,就怕以后买不着了。这不光是个总统的私人癖好,还折射出那个时代美国精英阶层的烟瘾文化和外交纠葛。 先说说肯尼迪的雪茄事儿吧。他从年轻时候就爱抽这个,家族里头他爸约瑟夫·肯尼迪就是个烟民,父子俩经常一起分享古巴货。肯尼迪特别钟情H. Upmann这个牌子,那是一种机卷的短雪茄,口感温和,烟灰结实,抽起来不呛人。资料显示,他当总统期间,办公桌上总少不了几根这样的,抽到一半就掐灭搁一边,继续忙活。不是什么奢侈派头,他抽得挺随意,就跟普通人点根烟解乏差不多。但在当时,美国上层社会抽古巴雪茄是种身份象征,古巴的烟叶种植历史悠久,从十九世纪起就出口全球,品质顶尖。肯尼迪这习惯也不是孤例,很多政客和商人都有类似嗜好,只是他这个总统买得规模大,时机还特别敏感。 1962年2月7日,肯尼迪正式签署了总统公告3447号,这玩意儿直接禁止所有古巴原产商品进口,从午夜12点01分开始生效。为什么突然来这么一出?得从头说起。1959年菲德尔·卡斯特罗推翻巴蒂斯塔政权后,美国一开始还试着拉拢,但很快就闹掰了。卡斯特罗的土地改革和国有化政策碰了美国企业的痛点,石油公司、糖业巨头全叫苦。1960年,美国开始部分禁运,先是石油和武器,然后扩展到糖。猪湾事件那次登陆失败,更是把肯尼迪气得够呛,那是个CIA策划的入侵古巴的行动,搞砸了后,美古关系直线下滑。接着就是导弹危机,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肯尼迪下令海军封锁,十三天里全世界屏息凝神。危机化解后,美国觉得必须更狠地孤立古巴,于是这个全面禁运就出来了。公告一出,古巴经济雪上加霜,它本来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糖和烟叶出口占大头,突然断了渠道,外汇收入锐减。 禁运前一天的雪茄采购,就发生在这种高压氛围下。肯尼迪的新闻秘书皮埃尔·萨林杰后来在回忆录里写过,他接到电话,总统直截了当说要一千根H. Upmann Petit Corona,越快越好。萨林杰没多问,开车满城跑,先去第十八街的烟草店,那儿货架上古巴木箱堆了不少,他扫一眼标签,抓了几箱付现金。然后转战杜邦圆环附近的铺子,又弄到一批。第三站乔治敦的小店,地下室里最后一批货也被他挖出来了。总共凑齐1200根,塞满后备箱开车回白宫。第二天签文件时,肯尼迪还特意从抽屉里拿出那张采购单,笑了笑搁一边。这事儿在白宫内部传为笑谈,但也暴露了禁运的荒诞一面:国家政策一纸禁令,个人嗜好却提前囤货。萨林杰买的这些雪茄够肯尼迪抽好一阵子,据说后来他抽完了,还让助手继续找渠道,但禁运后黑市价格飞涨,一根得值原来的好几倍。 这个禁运不是一锤子买卖,它从1962年起步,一路延续到现在,成了美国对古巴政策的核心支柱。刚开始,范围覆盖所有商品,除了非补贴的食品和药品。拉美国家组织也跟着起哄,把古巴踢出局,进一步孤立它。肯尼迪政府觉得这能扳倒卡斯特罗政权,但事实证明没那么简单。古巴转向苏联,换来石油和援助,经济虽难但扛住了。导弹危机后,禁运还扩展到金融领域,冻结古巴在美资产,禁止美国银行跟它打交道。六十年代末,林登·约翰逊接棒,继续执行,甚至国会通过贸易法加强限制。七十年代,卡特政府试着松绑,允许点旅行和汇款,但里根上台后又收紧,1982年商务部出全面出口管制令,第三国企业要是跟古巴交易,也得挨罚。这叫赫尔姆斯-伯顿法,1996年克林顿签的,罚款程序启动后,好多欧洲公司叫苦。 进入新世纪,禁运的变迁更复杂。小布什时期,限制古巴裔美国人的侨汇,怕钱流进卡斯特罗口袋。奥巴马时代有点转机,2014年两国复交,旅行禁令松了,美国人能去哈瓦那旅游,农产品出口也开了绿灯。但核心禁运没动,国会辩论了好几轮,都没推翻。特朗普上台逆转了些开放,2017年又禁旅行团和表演,拜登接手后基本维持现状。至今,禁运每年耗费古巴几十亿美元,影响民生,但也让古巴经济多元化,转向中国、欧盟和加拿大。雪茄产业就是例子,古巴烟厂转向出口欧洲和亚洲,黑市在美国倒腾的假货倒是一堆。肯尼迪那1200根,早成历史尘埃,但它提醒人,国际制裁往往夹杂个人小算盘。
肯尼迪在1962年签署命名,对古巴所有商品进行禁运。在签署命令前一天,肯尼迪紧急
星河幻梦绘风华
2025-10-04 02:22:51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