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民日报了!河南,一位妈妈坐了整整10小时绿皮火车,一路颠簸到青岛去看儿子。谁料,儿子看到妈妈,只是嘴唇动了动,扭头一句话都没说!原来,儿子是一名军人,妈妈得知儿子在海边执勤,就坐夜车赶过来,只为了能看儿子一眼。网友评论说:“你看一眼,心满意足,我看一眼,热泪盈眶,致敬我们最可爱的人!” 视频里,妈妈的背包鼓鼓囊囊,里面是她连夜赶制的酱菜,儿子打小就馋这一口。罐子被她用塑料袋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实,生怕洒了。 天空飘着雨,妈妈一手攥着伞,一手紧紧握着手机,屏保是儿子去年休假时咧嘴大笑的照片,边角都磨白了。 雨越下越密,海风像没关紧的冰箱门,呼呼往人袖口里灌。妈妈把伞往身后斜了斜,挡住背包,自己半边肩膀全湿了。站岗的小战士远远瞧见,想过来扶,被排长一个眼神钉回原地——纪律铁,动不得。排长自己也没敢挪步,只悄悄把哨位往这边挪了两米,万一老太太脚下滑,他能一把捞住。 儿子呢?肩章被雨水浸成深色,帽檐下的眼睛亮得吓人。他看见妈那一瞬,嘴唇抖了抖,像小时候偷吃辣酱被辣到,却硬生生把“妈”咽回肚子。部队有规定,执勤时不能和家属交谈,不能接东西,连眼神都得控制。他把腰板挺得更直,目光越过妈的头顶,望向灰蒙蒙的海面,仿佛那里有条看不见的敌情。可他知道,余光里,妈的头发被雨打成绺,白发混着黑发,像撒了一把盐。 妈妈懂,她太懂了。她没往前凑,也没喊小名,只是把伞往后收了收,让雨点直接打在自己脸上,好让儿子少受点风。她抬手,冲儿子晃了晃手机,屏保上的笑脸停在两年前的冬天——那是儿子探亲回家,裹着军大衣,在村口老槐树下拍的。那一刻,她眼里的儿子不是电视里的英雄,是小时候追着自己要糖的小淘气。现在,小淘气成了人民的子弟兵,她得给足这份体面。 背包里的酱菜罐被体温暖得热乎,塑料袋却沾了雨水,滑溜溜的。她弯腰,把包轻轻放在脚边,像放下一大块心事。然后她退后两步,退到警戒线外,退到镜头拍不到的角落,才抬手抹了把脸——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儿子看见她这个动作,喉结滚了滚,依旧没出声,却悄悄把右手背到身后,冲她比了个“OK”——那是小时候母子俩的暗号,意思是“我很好,别担心”。妈妈看见了,嘴角一下子翘起来,像阴了好久的天突然漏下一缕光。 旁边拍照的战友按下快门,照片发到网上,配文只有一句:她退后两步,是母亲;他挺进一步,是战士。评论区瞬间炸了锅,有人说想起自己妈,有人说想起站岗的冬天。更多人问:酱菜咋办?答案让人心酸又暖心——执勤结束,儿子把酱菜上交给连队,指导员特批:留一罐,其余分给战友。那天晚饭,整个连队餐桌都飘着河南豆瓣酱的香味,战士们吃着吃着就安静了,嚼着嚼着眼眶就红了。 事后,妈妈被请到部队招待所,儿子请假赶来,进门先敬军礼,然后才喊出一声“妈”,声音哑得不像话。她抬手想摸儿子的脸,又怕泪崩,只拍了拍他的肩章,像拍一棵已长成的大树。她笑着说:“酱菜咸不咸?”儿子摇头:“不咸,正好下饭。”一句话,把两年的思念全吞进肚子,又化作力气,挺起那身军装。 有人说,这不就是看一眼嘛,至于上热搜?至于。在这看一眼里,有妈的老去,有儿的长大,有纪律如铁,也有柔情似水。它让咱们这些刷手机的人突然明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站岗,有人替你牵挂。军人也是别人的孩子,也会想家,也会馋一口家里的酱菜,可他们先把“想”咽进肚子,把“站”挺成笔直,这才有了我们后方的夜夜安眠。 故事到这里,酱菜也吃完了,可那股子辣味还在心头转悠。它提醒我们:下次路过哨位,别嫌兵哥哥脸冷,他们背后有妈在等;也别嫌老太太动作慢,她包里可能装着整个连队的乡愁。对他们,多点耐心,多点敬意,哪怕只是一个点头,一句“辛苦了”,都比键盘上的一万句“致敬”实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99年12月9日凌晨,郑州一个普通小区里,传来一阵低低的呻吟声,五十岁的女教
【2评论】【3点赞】
班长
致敬战友!祖国有我们,人民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