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可以明显感觉到,网上支持乌克兰的声音,不多了。 这种变化未必是 “没有经费” 那么简单,更多是战场态势与外援逻辑的转变,让曾经的宣传叙事难以为继。 之前网上充斥的海马斯火箭炮 “精准打击”、F16 “扭转战局” 的报道,本质是西方高端装备援助初期的宣传造势。 可现实是,F16 列装后并未突破俄军防空网,2024 年多次空战中甚至出现被俄军苏 - 35 击落的记录; 海马斯的弹药补给逐渐受限,2025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对乌援助法案中,该型火箭弹拨款同比减少 40%。 当高端装备神话破灭,这类宣传自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宣传重点转向无人机作战视频,其实是乌克兰战术调整的直接体现。 2025 年 6 月的 “蛛网行动” 中,乌军用改装的木质贴片无人机突袭俄境内空军基地,宣称击伤 41 架战略轰炸机。 这种低成本不对称作战成了新的宣传亮点,但本质是无力进行大规模装甲进攻的无奈选择 —— 毕竟单架 FPV 无人机成本仅几千美元,远不及动辄百万美元的导弹。 乌克兰战报与战线地图的反差,早已不是秘密。 乌方宣称的俄军 “超 100 万伤亡”,从未得到联合国或第三方机构证实,俄方公布的己方伤亡数尚不足其十分之一。 打开实时战线图就能发现,2024 年以来双方控制线基本稳定,俄军虽未取得大的突破,但乌军反攻也未能收复关键失地,这种僵持态势让 “胜利叙事” 失去了地理依据。 美国对乌克兰的态度转变,确实戳破了曾经的幻想。 2025 年 4 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对乌援助附加条款明确要求,乌克兰需出售 50% 国有资产、开放能源市场,才能获得资金,这种 “以资产换援助” 的模式,早已脱离 “支持主权” 的初衷。 关于 “舍弃土地换停战” 的提议,虽未正式写入官方文件,但多家西方媒体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已在私下谈判中向乌方传递类似信号。 加入北约的承诺,本就带着先天的虚伪性。 2008 年北约布加勒斯特峰会虽表态 “乌克兰终将入约”,却始终未给出明确时间表,2025 年北约秘书长更是公开表示 “当前局势不适合启动入约进程”。 美国从一开始就清楚,推动乌克兰靠拢北约必然刺激俄罗斯,却刻意模糊入约门槛,这种 “战略模糊” 最终点燃冲突,而当乌克兰成为消耗俄罗斯的 “棋子”,其利用价值便随时间递减。 欧美在对乌政策上的分歧,正在不断扩大。 美国已将重心转向亚太,对乌援助从 “全力支持” 转向 “成本控制”,2025 年军事援助金额较 2023 年下降 32%; 欧盟却在 2025 年 7 月宣布新的 23 亿欧元援助协议,还承诺到 2027 年提供 540 亿美元长期支持。 这种分歧的根源很现实:欧洲与乌克兰接壤,2024 年俄军导弹曾多次落入波兰边境地区,让欧盟不得不担忧冲突外溢; 而美国本土远离战场,更在意援助的 “投入产出比”。 欧洲的 “坚持” 也并非毫无保留。 欧盟要求乌克兰加快 “去俄罗斯化”,包括废除俄语官方地位、拆除苏联时期纪念碑,这类政策已在乌东部引发抗议。 同时,欧盟内部也出现裂痕,匈牙利多次阻挠对乌援助提案,德国企业则在暗中恢复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所谓 “团结一致” 早已出现松动。 乌克兰自身的困境,更让舆论失去了追捧的动力。 2025 年民调显示,80% 的乌克兰民众希望停战,但 68% 的人又依赖西方提供安全保障,这种矛盾心态折射出其被动处境。 泽连斯基政府一边拒绝俄罗斯提出的停火条件,一边又无力改变战场态势,只能靠偶尔的无人机突袭维持存在感,这种 “既打不赢也停不了” 的状态,让外界逐渐失去耐心。 网上支持声音的减弱,本质是 “叙事泡沫” 的破裂。 当高端装备神话褪色、胜利战报被战线戳穿、西方援助露出功利底色,曾经的舆论热度自然难以为继。 欧盟的援助更多是出于安全焦虑,美国的退缩则是战略重心转移的必然,乌克兰最终成了这场博弈中最无奈的角色。 信源:乌克兰都快灭国了,中国为何不出手帮忙?3个扎心真相告诉你答案——中华网财经
现在可以明显感觉到,网上支持乌克兰的声音,不多了。 这种变化未必是“没有经费”
电影艺术鉴赏屋
2025-10-04 12:51:30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