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免签协议的严重后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自2024年起,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免签协议正式落地,不少人当时还只是当作一条普通的外交新闻刷过,但当政策逐渐在现实中发酵,事情的走向明显开始“超预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别小看东北的早市,平时就是一口锅、一碗粥、一盘饺子。可现在不一样了,俄罗斯游客一天能增加一倍多,黑河、绥芬河的外汇收入直接飙升217%。什么概念?就是以前一个早上卖一千块,现在可能两千多轻轻松松。 走进市场,最显眼的就是各种中俄双语标牌:白菜怎么卖?上面写着“3元/斤”旁边还标了俄文。付钱的时候更神奇,手机扫码不稀罕了,直接用卢布结算。连卖菜大妈都能用“半吊子俄语”喊一嗓子:“Дешево!(便宜啦)”。 更搞笑的是,有些俄罗斯商贩学东北方言学得飞起,蹦出来一句“嘎哈呢?尝尝不?”把人笑得不行。 大家发现,小额跨境贸易特别活跃——椴树蜜、电子产品、甚至东北人爱喝的格瓦斯,全成了热销货。免签就像一把钥匙,把边境经济彻底激活了。 你以为免签只带来生意?错了,它还点燃了“爱情经济”。数据显示,中国25—35岁适婚男性大约有1800万的“剩余”,而俄罗斯这边,适婚女性居然多出上千万。这一互补关系,一下子被免签激活。 光一个月,中俄婚姻登记数量就涨了28%,全国累计超过3.2万对。有意思的是,俄罗斯婚恋网站还专门做过调查,42%的俄罗斯姑娘表示更倾向于中国男人,因为“中国男人顾家”。这下子,东北小伙可笑开花了。 不少人打趣说,边境城市可能要改名叫“月老关口”。婚介所都忙疯了,跨国相亲活动一场接一场,有的俄罗斯姑娘一句中文不会,却能背出“你有房吗?”、“你喝酒吗?”这几句必问的“硬核考题”。爱情跨过国界,成了免签的“副产品”。 免签带来的人员流动,说是“质变”一点都不夸张。一个月的互访量突破250万人次:俄罗斯来华游客150万,同比增长115%;中国去俄罗斯的更夸张,暴涨了3.2倍,达到85万。 航班也跟着起飞了,数量一个月增加57%,直接把中俄20个城市和14个城市连成一张大网。机票一票难求,有的热门航线一度被炒上天。 更有趣的是,来中国的俄罗斯女性,尤其是30—45岁的群体,成了跨境贸易的“女老板”。她们用中国的电商资源搞代购,把化妆品、电子产品、衣服背回去卖,赚得不比上班差。这波免签,硬是让不少俄罗斯女性找到新出路。 突然之间,边境城市不得不全方位升级。街头的交通标识加上了西里尔字母,商场餐馆支持外卡绑定支付,连医院和美容院都成了俄罗斯游客的常客。 特别是美容项目,很多私立医院六成以上客户居然是俄罗斯人,办卡的手比本地人还快。餐饮也玩出了花样,“红烧排骨配列巴”、“俄罗斯大列巴夹地三鲜”成了新晋爆款,吃的人直呼:这才叫跨界融合。 中国商人也没闲着,跑去俄罗斯远东考察木材、农产品市场,盯准了大生意。以前大家觉得边境城市有点冷清,现在完全是“人挤人”,活力拉满。 不得不说,这波中俄免签,给边境城市带来的变化是立竿见影的:市场热了,婚姻火了,人流旺了,连文化都玩出了融合。有人调侃:以前黑河、绥芬河只是地图上的小点,现在是真正的“国际都市”。 当然,热闹背后也有挑战。比如物价会不会被拉高?比如语言障碍怎么解决?比如跨国婚姻如何稳定?这些都需要慢慢适应。但整体看,这场免签带来的,是民生经济的激活,是普通人生活里的真金白银。 东北老话说:“人多热闹才有买卖。”免签政策正好把“人气”带回来了,让边境小城活了,也让无数普通人多了门赚钱、找对象、开眼界的新机会。 信源:第一财经——大利好!对俄试行免签今起生效,俄罗斯赴华旅游人数激增
现如今,俄罗斯有一个心结,就是不舍得放弃远东联邦区。这块695万平方公里的地,比
【6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