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胜文说:各位不要忘掉,中国大陆目前为止是台湾第一大或第二大贸易伙伴!这个世界上应该有很少人会跟贸易伙伴打! 那些流动的货物、联动的产业链、共享的市场机遇,早已将两岸的发展紧紧绑在一起,构成和平发展最坚实的根基。 两岸贸易的紧密联系,有着多年积累的数字佐证。 2010 年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大陆对台湾 539 项产品实施关税减让,贸易额从当年的 1450 亿美元稳步攀升,高峰时接近 2500 亿美元。 即便经历国际形势变化,2022 年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仍高达 1500 亿美元以上,而其整体对外顺差仅 519 亿美元,这意味着离开大陆市场,台湾外贸将陷入巨额逆差。 这样的贸易体量,让 “第一大贸易伙伴” 的身份不仅是数据标签,更是民生经济的重要支撑。 产业链的深度绑定,让两岸合作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台湾的电子产品长期占据大陆出口市场的重要份额,半导体产业一度有四成以上出口流向大陆。 大陆市场则为台湾中小企业提供了成长土壤,许多台企借助两岸经贸通道扩大份额,将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与此同时,大陆石化产业的升级也与台湾形成互补,早期通过 ECFA 框架实现的分工协作,让两岸企业在各自领域发挥优势,共同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惠台政策的持续落地,让贸易伙伴的温度切实可感。 从早期的关税优惠到后续的产业合作支持,大陆始终以开放姿态推动两岸融合。 即便在政策调整阶段,也坚持渐进方式,2024 年扩大中止关税减让范围时,选择分批推进,既维护公平贸易原则,也为台湾产业转型留足空间。 这种务实态度,让两岸贸易在动态调整中保持基本盘稳定,2025 年台湾对大陆顺差虽有下降,但仍维持在 418 亿美元,显示出合作的韧性。 两岸经济的唇齿相依,在区域发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湖北的高新产业与台湾的制造业存在广阔合作空间,武汉恢复的两岸航线成为经贸往来的新纽带。 连胜文在考察湖北时曾感慨当地发展速度,强调两岸在传统制造、高新科技、新创产业等领域都有共同繁荣的机会。 这种区域层面的精准对接,让贸易伙伴关系从宏观数据下沉到具体项目,转化为看得见的合作成果。 台湾有识之士始终看清这种紧密联系。 连胜文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两岸双赢的重要性,指出大陆经济好台湾会跟着好,台湾经济好也能带动对大陆投资。 他的观点得到许多呼应,台湾青年发展基金会等机构也呼吁持续推动经贸交流,重视大陆市场的战略价值。 这些声音背后,是对两岸经济规律的清醒认知,也是对和平发展的共同期待。 即便面临外部环境变化,两岸贸易的基本逻辑从未改变。 大陆通过技术升级实现部分产业自给自足,2025 年 5 纳米芯片产量占全球 15%,半导体自给率提升至 25%,这种发展并未切断合作,而是推动两岸产业向更高层次互补演进。 台湾企业也在调整中寻找新机遇,许多台企将大陆市场的经验复制到 “一带一路” 合作项目中,实现市场拓展的双赢。 贸易伙伴的身份,早已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 它意味着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意味着共享发展机遇的权利,更意味着和平是双方最理性的选择。那些在两岸之间流转的货物,承载的不仅是商业价值,更是两岸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连胜文的话之所以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它道出了一个朴素真理:经贸纽带的力量,足以抵御分歧与动荡,让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种深度交融的状态,让 “与贸易伙伴为敌” 成为不可能,也让和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两岸的未来,就藏在这些紧密相连的经贸往来中,藏在对共同利益的珍视里,在合作共赢中不断向前延伸。
面对美国要抢走台湾一半芯片产业的勒索,赵少康,刚刚向大陆发出了质问:“你们为什么
【60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