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四星上将接连辞职,特朗普放话 “谁想走,可以走”,核力量指挥权出现真空? 2025年9月30日,坐落于弗吉尼亚州匡蒂科的海军陆战队基地,举办了一场汇聚全球美军将领的重要会议,而这场会议成为了后续一连串人事危机的爆发点。 国防部长赫格塞思面向在场的将领们公开表达了强硬立场:“倘若对我的主张存有不同意见,各位完全可以选择离开;只要是对我所讲内容感到不满的人,随时都能当场宣布辞职。” 紧 接着,美国总统特朗普也表明了相同的态度:“谁想离开,就尽管离开”,这种近乎发出最后通牒的强硬姿态,为之后的人事动荡埋下了隐患。 美军将领的这场人事危机,主要是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美国新版《国防战略》草案明确提出,将放弃以往所推行的 “全球安全覆盖” 模式,转而采取 “优先保障本土及西半球安全” 的战略方向。 这一战略收缩举措,与美军将领群体长期以来所形成的 “全球干预” 思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像芬顿这样长期专注于海外特种作战的将领,他们的职业发展历程以及军功的积累,完全依赖于美军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军事部署;而比西尔所掌管的战略核力量,其设计的初衷更是为了服务于 “大国全球竞争” 的战略需求。 当赫格塞思决定将军事资源向加勒比海地区倾斜,甚至提出 “将治安状况恶劣的城市用作军队训练场地” 的想法时,这种理念上的巨大差距让资深将领们难以认同和接受。 二是,赫格塞思准备将四星上将的数量削减 20%,这一措施直接触及了美军内部的利益要害。 高阶军衔的背后,意味着能够掌握海外任务的指挥权、参与军工领域利益分配等实际利益。 而一旦美军减少海外作战任务的需求,晋升渠道将会大幅变窄。 三是,赫格塞思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作战岗位统一采用男性体能标准、禁止军人留胡须等仪容规范,实际上是用行政命令取代了军事专业判断,迫使将领们在 “职业操守” 与 “政治服从” 之间做出选择。 两个四星上将,在两天内相继辞职,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影响。 比西尔本来负责的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管理洲际导弹与战略轰炸机部队,对指挥官的实战经验有着极高的要求。新任指挥官至少需要6个月的时间,才能够完全熟悉核力量指挥体系的运作流程,在这一过渡时期内,美军在应对核应急情况时可能会出现响应 “盲区”。 芬顿与比西尔都拥有 30 年以上的军龄,亲身经历过多次实战,他们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能够指挥部队开展作战行动,更重要的是可以为高层决策者提供基于实战经验的战略判断。 美军在加勒比海地区开展的 “武力展示” 行动,已经暴露出其自身的实力短板:在针对委内瑞拉部署的 4500 名士兵中,有近一半是海军陆战队队员,但 “华盛顿” 号航空母舰却因为故障无法执行任务,只能停留在港口。 在亚太地区举行军事演习时,只能依靠 “堤丰” 陆基中导系统来撑场面。这种将舰载发射系统进行简单改造后用于陆基部署的装备,被外界嘲讽为 “对过时武器的翻新利用”。 有经验将领的先后离职与装备性能不足的问题叠加在一起,让美国的盟友对其产生了怀疑。 从短期来看,美军出现大规模 “辞职潮” 的可能性较低 ,但那些临近退休、与特朗普、赫格塞思理念存在严重冲突的将领群体,可能会引发 “小规模离职高峰”。 目前,赫格塞思已经开始对外释放 “芬顿早就有退休计划” 等消息,试图弱化离职事件与当前危机之间的关联。 然而,长期存在的矛盾难以得到根本解决,战略收缩与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政治干预与军事专业判断之间的对立;全球威慑需求与实际军事力量之间的差距。这三对矛盾,将会持续对美军体系造成冲击。
美军四星上将接连辞职,特朗普放话“谁想走,可以走”,核力量指挥权出现真空? 2
绝世剑王
2025-10-06 14:08:06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