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2年,萧太后在皇帝死后,便迫不及待想要改嫁于他,可面对心爱的女子,他却一口回绝了,背后原因让人感动不已。 说起辽朝的萧太后,那可是个响当当的女人,搁现在的话,绝对是女强人的代表。她的本名叫萧绰,小名燕燕,生在公元953年,家里是辽国权臣萧思温的第三女。从小就泡在政治氛围里,父亲管着北院枢密使,手握军政大权,她耳濡目染,练就了一身本事。十六岁那年,公元969年,她被辽景宗耶律贤看中,先封贵妃,没几个月就升皇后。那时候耶律贤身体一直不咋地,政务基本靠她顶着。她生下长子耶律隆绪,确保了皇位传承。婚后几年,耶律贤还下诏让她可以用“朕”自称,这在当时可是破天荒的事,等于把她地位拉到和他平起平坐。耶律贤从不插手她的决定,国家大事她拍板,他点头就行。到了982年,耶律贤三十五岁就病逝了,临终前把军国重任全托付给她。儿子耶律隆绪才十二岁,主少国疑,宗室亲王们手里有兵,朝堂乱成一锅粥。萧绰摇身一变太后,立马开始稳局,拉拢耶律斜轸和韩德让这两个关键人物。耶律斜轸是萧家举荐的,容易搞定;韩德让这汉人有点麻烦,早年和她有过婚约,结果被耶律贤横插一杠,两人没成。她得想办法让他死心塌地帮忙。 耶律贤一走,萧绰就直奔主题,想把韩德让拉进来当自己人。韩德让这人,本是汉人,家里世代在辽国做官,父亲韩知古立过战功。他从小聪明,懂兵法,步入仕途后升得快,到耶律贤晚年,已经是南院枢密使,管着边防要务。萧绰看中他的才干,加上旧情未了,就提出改嫁给他。契丹风俗允许寡妇再嫁,这也没啥大不了。但韩德让一口回绝了,理由简单:他已经有老婆李氏,那女人没犯啥错,不能这么干。这话听着普通,可搁在那个时代,够硬气。韩德让不是怕事,他手里有兵有权,萧绰要是强来,他大可以翻脸。可他没,他坚持原则,不想让无辜女人遭殃。这点让人佩服,不是啥浪漫狗血,而是对家庭责任的坚守。结果呢,萧绰没听他的,直接派人把李氏杀了。韩德让反应过来时,人已经没了。他没闹,没反,就这么接受了现实,从此和萧绰住一起,处理国事。宋朝的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有记,俩人“通”,就是没正式结婚但过夫妻日子。辽史没明说,估计是顾及脸面,但事实摆在那。韩德让这步退让,换来的是实权,他成了事实上的摄政王,帮萧绰稳住大局。 这事一了,韩德让就开始发力。他是汉人,在契丹贵族圈子混得吃力,萧绰帮他破冰。比如有次贵族踢球,胡里室这家伙骑马冲他,韩德让摔伤了,萧绰气得当场砍了胡里室。这不光是为他出气,还警告大家:这汉人是我罩的,谁动他试试。从那后,韩德让放开手脚,提了不少实招。在政治上,他推汉制,重用汉官,搞科举取士,选贤去邪,避免了宗室乱斗。经济方面,开荒种地,轻徭薄赋,辽国田亩多了,百姓日子好过点。军事上,整顿边防,986年陈家谷口打败宋将杨业,那仗打得漂亮,辽军俘获宋军大批辎重,边境稳了。韩德让没孩子,萧绰把孙子过继给他,香火传下去。俩人这么搭档,辽朝进了鼎盛期。1004年,辽军南下,宋真宗慌了,亲征澶渊。谈判时,宋使曹利用见萧绰和韩德让并排坐驼车谈条件,盟约签了:宋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换来和平。这不是辽吃亏,边境不打仗,双方都喘口气。澶渊之盟维持了百年太平,韩德让在维护宋辽关系上功劳不小,宋史都夸他“结欢宋朝,岁时修睦,无少间隙”。 萧绰摄政二十七年,从982年到1009年,她和韩德让联手,让辽国从内乱边缘拉回来,经济军事实力都上台阶。辽圣宗长大后,她逐步归政,但影响力还在。韩德让到死也没篡位,始终低调做事。1009年,萧绰五十六岁病逝,次年韩德让也跟上,陪葬在耶律贤和萧绰的乾陵边上,追封尚书令。辽圣宗给他赐耶律姓,叫耶律隆运,位在亲王上,还认他为义父。这操作有点怪,等于把韩德让从情人变“家人”。辽史说他“宠任”,宋史直指私情,但不管咋说,韩德让对辽国的贡献实打实。他一个汉人,在异族王朝爬到顶峰,没靠阴谋,全凭能耐和忍让。萧绰呢,她手段狠辣,杀妻这事够黑,但也正是这种果断,让她稳住权力。搁现在看,她是女权偶像,可历史不黑白分明,她有功有过。俩人这关系,说是爱情吧,太功利;说是政治联姻吧,又有旧情影子。总之,辽朝那段黄金期,离不开他们这对搭档。想想982年那拒绝,要不是韩德让那句“妻无罪”,故事可能不一样。
大宋的皇帝寝宫里,宋太宗赵光义刚咽了气,龙体还有余温。坐在榻边的李皇后抹掉脸上的
【20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