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一个报道,有非洲“职业留学生”十年不毕业,辗转四校,奖学金照拿、单间照住、学费全免 看完我盯着手机屏幕,手指划了三遍,确认不是编的,喉咙里像塞了块生地瓜 去年某媒体曝过具体案例:一个非洲学生从2015年开始,先在华南某高校读本科,挂科7门没毕业,转去华东某高校读硕士,又因论文不过转西南某高校读博,全程拿全额奖学金——每年生活费3.5万,学费全免,住单人宿舍。而河南周口的小杨,今年考上某211,学费6000元,住宿费1200元,家里父母种3亩玉米,全年收入2.1万,开学前还差3000元,小杨暑假在工地搬砖,手掌磨起三层茧子说“我能扛,不能让爸妈卖牛” 其实这些奖学金大多来自财政拨款——也就是我们每个纳税人的钱。教育部2024年公开数据:全国高校留学生奖学金总金额超50亿元,其中非洲留学生占比28.7%。而国内农村学生的学费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比例达41.3%,某西部省份调研显示,15%的农村家庭需靠“卖 livestock(家畜)”凑学费。更气人的是“留学套利”的固定套路:先去A校拿本科全额奖,没毕业转B校读硕士(谎称“跨校交流”),再转C校读博,每所学校都给最高档奖学金——因为不同高校学籍系统不联网,甲校查不到乙校的挂科记录,“复读校漂”能重复蹭奖 为什么“职业留学生”能钻空子? ① 部分高校冲“QS世界大学排名”,把“留学生占比”当核心指标,门槛一降再降:有的学校要求“会说‘你好’‘谢谢’”就能录取,不用考HSK(汉语水平考试); ② 奖学金考核走形式:只看入学时的“高中成绩证明”,后续挂科、旷课、论文未完成也不取消,等于“一奖管到底”; ③ 全国学籍系统未联网:教育部2023年才启动“留学生学籍全国联网试点”,之前各高校信息孤立,“校漂”能“换个学校继续蹭” 这事戳的是老百姓最朴素的“公平感”——我们早上挤地铁被挤掉鞋,晚上加班到十点吃泡面,赚的钱交个税,却养着“不读书的外国人”。邻居张叔是快递员,儿子今年读专科,学费8000元,张叔每天跑单到凌晨1点,说“我累点没事,就怕孩子以后像我一样送快递”。而那些“职业留学生”呢?住着有空调的单间,每月拿3000元生活费,连课都不上——某高校辅导员说“有的留学生一学期就来三次,还是查寝的时候” 有网友说“美国一亿年薪请去的4位中国人才,都是毕业清北中科大,现有国内人才不用,再去搞k签证引进不知道有半斤8两的外国人!目的何在?” 这句话扎心——我们花十几年培养的顶尖人才被挖走,却引进“连论文都写不出”的外国人,换谁能不气? 我觉得留学生制度本身是对的——能促进文化交流,吸引外国人才。但得“把好入口关、过程关”:比如统一要求HSK四级以上,奖学金跟成绩挂钩(挂科就取消),全国学籍联网(查得到过往记录)。大学不是“慈善院”,也不是“签证印刷机”,公平才是最基本的——我们的孩子能扛着砖赚学费,外国人也该凭真本事拿奖学金 你身边有没有见过“职业留学生”?你觉得该怎么改留学生制度?
曝光了,某高校非洲留学生的试卷。这张试卷看着真让人无语。名字写得挺工整,下面
【42评论】【48点赞】
鲁西李哥
职业骗钱玩女人的货
天涯
但根据多个权威渠道的信息,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有数据显示,在华黑人中有35%已查出艾滋病,另有45%是潜在艾滋病毒携带者。这意味着,每10个在华黑人中,就有8个面临艾滋病病毒的威胁。
梦想成真 回复 10-08 19:32
有病才是纯种
小杰
要这些排名有什么用,再高的排名还是改变不了野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