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台北,林语堂受邀外出赴宴,突然,门被撞开,一个女人闯进来,只一句话,便让林语堂抖如筛糠,哭道:“什么?!你说什么?!” 说起林语堂这个人,1895年生在福建漳州一个穷牧师家,家里八个孩子,他排行老六。从小跟着爸妈念圣经,乡村小教堂里听爸讲道,那环境逼他早早懂事。1911年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学神学和文学,毕业后又去哈佛和德国深造,1921年拿下博士。留学那几年,经济紧巴巴,但他咬牙坚持,靠奖学金和打工熬过来。回国后在厦大教书,娶了廖翠凤,那姑娘家境好点,是银行家闺女,两人从书信到结婚,经历了四年考验。林语堂这人,骨子里中西合璧,写起文章来总带点调侃味儿,让人读着解乏。 林语堂夫妇生了三个闺女,长女林如斯1923年出生在厦门,那年他刚博士毕业,母女俩难产差点出事。从小林如斯就聪明,家里殷实后,她帮着管妹妹们,林太乙和林相如,姐妹仨在上海长大。林语堂那时候靠编英文教材发家,《开明英文读本》卖疯了,家里雇了五六个佣人,廖翠凤管家有道,从不娇惯孩子。教育上他们讲究动手,犯错用眼神提醒,不爱骂人。林如斯13岁随家去美国,适应快,帮爸取假名借书,还16岁和妹妹合编日记集《吾家》,里面写妈管爸琐事,逗乐又温馨。那书在美国出,附在林语堂作品里,显出她早慧。 抗日战争打响,1940年林家从美国回重庆,空袭多,全家练就跑警报的本事。林如斯那会儿17岁,心系国家,对妹妹说要为国出力。她想去战地医院帮忙,虽没经验,但劲头足。林语堂觉得国内太险,三个月后又带家去美国,林如斯在香港码头依依不舍,觉得国外也能宣传中国。1943年她从陶尔顿学校毕业,直奔昆明,加入林可胜手下战地医院当护士。林可胜是老乡,协和医院华人教授,她英语好,先译文件,后调红十字会做秘书,帮建中国第一座血库,获中尉军衔。三年下来,她翻译技术资料一大堆,贡献实打实。 战后林如斯认识汪凯熙,那青年也是协和毕业,爱国心切,两人聊得来,林语堂挺满意,打算抗战结束就办婚事。可订婚前一天,她突然和美国人狄克私奔,那人是她美国同学的哥哥。林家炸锅,朋友圈议论纷纷,名门闺女跟外国人跑,丢人现眼。狄克这人,花心大少,婚后始乱终弃,林如斯离婚时1955年,十年婚姻成空。她从小护佑下长大,理想主义重,现实一撞就碎。从离婚后她抑郁缠身,进出精神病院十几年,父母愁白头。1968年她去台湾,在故宫博物院做事,整理古籍,日子勉强过。 1971年1月19日中午,林语堂在故宫院长蒋复璁宴请中,清洁女工冲进来报信,林如斯在宿舍上吊自杀了。遗书留得清楚:对不起,我活不下去,心力尽了,很爱你们。那一刻林语堂76岁,廖翠凤75岁,白发人送黑发人,打击太大。他打电话给香港的林太乙,声音稳住说姐姐上午没了,别急,我照顾好妈。林太乙和林相如赶来,林语堂扑上去哭,廖翠凤倒在相如怀里。葬礼后,女儿们把父母带香港住相如家,贴身伺候。廖翠凤变祥林嫂似的,常问活着干嘛,从此话少,笑脸没了。 林语堂恢复点体力,对老婆说女儿们有自家事,别总麻烦她们。可廖翠凤只想靠孩子,那万能主妇这时脆弱得像纸。林家从上海富足,到海外漂泊,再到台湾安家,本该享清福,谁知长女这事砸下来,一切变味。林语堂晚年设计阳明山房子,中西合璧,螺旋柱顶回廊围天井,透着东方味儿。他膝下三女,名字都取虚词,如斯出自孔子逝者如斯,太乙相如也雅致。可如斯这朵花,早谢了,留父母风中残烛。 林语堂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走,81岁,灵柩迁回台北故居后园,基督教墓园,平台碑简朴,钱穆题字林语堂先生之墓。廖翠凤比他多活几年,精神已垮。想想林语堂那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多潇洒。可家事一出,英雄气短。人生啊,有钱有名不顶用,亲情一断,啥都空。林如斯那代人,夹在战乱和文化撞击中,理想高,现实狠,婚姻一败涂地,就拉不回来了。
老黑都被中国女人惯成什么样子了?最近杭州姑娘小夏的经历,把这种“惯”的刺,
【1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