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有可能成为过去十年,乃至将来十年,对我们中国贡献最多的一个外国领导人。别误会,他还真不是故意帮我们,但他死扛乌克兰,真就让中国迎来了一波意外的大机会。这几年俄乌战事没个完,俄罗斯就在泥潭里越陷越深,不得不在跟我们合作上退了不少让步。 在此前数十年,俄罗斯的能源出口重心一直牢牢锁定欧洲,北极的油气田通过多条管道源源不断向西输送,欧洲市场一度吸纳了俄罗斯 70% 以上的天然气出口量,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让俄罗斯在能源合作上始终保持着强势姿态。 但俄乌战事爆发后,西方迅速出台多轮制裁,直接切断了俄罗斯与欧洲的主要能源贸易通道,原本稳定的市场说封就封,俄罗斯的能源出口瞬间遭遇重创,不得不紧急将目光转向东方的中国市场。 为了快速打开中国市场填补欧洲缺口,俄罗斯在能源合作上的谈判节奏彻底变了样,以往拖拖拉拉的项目推进速度如今堪称 “加足马力”。以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天然气管道为例,这个规划多年的项目此前因各种因素推进缓慢,而根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2024 年发布的报告,该项目不仅提前敲定了全部路由方案,还将预计通气时间从原本的 2030 年大幅提前至 2027 年,管道设计年输气量更是提升至 500 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俄罗斯对华天然气供应量也持续飙升,2024 年全年供应量达到 480 亿立方米,较 2022 年增长了近 60%,且在价格谈判上明显展现出灵活性,相关条款较此前与欧洲的合作更为宽松。 更关键的是,能源贸易的结算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以往依赖美元的结算模式逐渐被人民币取代。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4 年 1-8 月,中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已攀升至 45%,而在 2019 年这一比例还仅为 15% 左右,其中能源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占比更是超过了 60%。 这哪是单纯的生意往来,简直是给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添了把猛火,让人民币在能源这种关键大宗商品贸易中站稳了脚跟,这种进展在战事爆发前几乎难以想象。 而且能源合作的突破只是开始,俄罗斯在远东战略上的转向更显诚意,为了争取中国的深度合作,直接拿出了海参崴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老牌出海口。 2023 年,俄罗斯远东发展部正式宣布,海参崴港口将作为中国内贸货物的中转口岸,这意味着中国东北地区的货物可以通过海参崴直接出海,无需再绕行其他港口。 根据俄罗斯远东港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2024 年通过海参崴中转的中国货物量已突破 1200 万吨,较上年增长近 3 倍,仅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运输成本就降低了约 30%,运输时间也从以往的 40 天缩短至 15 天左右。 要知道,海参崴作为俄罗斯在远东的重要港口,此前在对华开放上始终较为谨慎,如今主动作为中国货物的中转站,显然是战事压力下的重要让步。 从能源合作的加速推进到人民币结算的普及,再到远东出海口的开放,这一系列变化环环相扣,本质上都是俄罗斯在战事影响下调整对外策略的结果,而中国则顺势获得了此前努力多年都难以实现的合作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