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全部被取消,加拿大总理现在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卡尼喊着要跟中国见一面,但中国却直接已读不回 订单全部被取消,加拿大总理卡尼如今面对的外交局势可谓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他频频对中方喊话,试图通过直接沟通来缓解紧张的双边关系,但中方却始终保持沉默,既未正面回应,也未安排任何形式的正式会晤。 外交场合中的已读不回并非无声,而是一种极具分量的表态,表明中方对当前局势不满至极,且无意在短期内做出妥协。 这种外交冷处理使加拿大政府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立状态,对卡尼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外交上的失败,更是一场战略误判带来的连锁灾难。 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卡尼政府上台后不久针对中国采取的一系列关税措施,2024年夏天,加拿大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 并对钢铁与铝加征25%,这些政策表面理由是对全球产能过剩的回应,实质上却是对美国对华贸易战的呼应。 在耶伦访华提及中国制造业“产能问题”后,加拿大几乎毫不迟疑地跟进,释放出明确的站队信号。 这一举动被普遍解读为加拿大试图通过表态拉近与美国的地缘政治距离,换取在北美经济利益格局中的某种好感或支持。 然而,这种策略不仅没能获得回报,反而迅速引来了我国的强烈反制,中国商务部几乎未做任何铺垫,立即启动反制程序。 2025年初,中国对加拿大关键出口商品如菜籽油、豌豆、水产品、猪肉等加征高额关税,其中油菜籽和豌豆的关税高达100%。 这一点打在了加拿大农业的七寸上,作为中国最大油菜籽进口国之一,加拿大2024年向中国出口的油菜籽多达640万吨。 随着中国一纸关税令下,加拿大出口企业的订单瞬间归零,我国随即转向澳大利亚采购54万吨油菜籽,并逐步建立起与巴西大豆的供应链。 加拿大的市场份额迅速被替代,出口商措手不及,产业陷入严重被动。 贸易打击带来的并非只是出口额下降,更是一整条经济链条的骨牌效应,受创的是农业主产区,尤其是西部省份。 油菜籽收成堆满仓库无人问津,价格断崖式下跌,农民陷入亏损,贷款难以偿还。 加工厂无原料可运转,物流运输链也面临大面积闲置,大量企业现金流断裂,裁员增多,失业率上升。 农业经济遭到重创的同时,地方财政也随之紧张,银行开始收紧信贷,整个地方经济运转压力陡增,几近瘫痪。 这种困境迅速在国内引发政治与社会层面的连锁反应,农民组织走上街头抗议,省长联名向联邦政府施压,要求调整政策、提供补贴。 媒体铺天盖地地批评卡尼政府对华政策冒进、欠缺判断,舆论场上对卡尼本人质疑不断加深,更棘手的是,自由党内部也开始分裂,一部分议员要求对中国重新释放善意,恢复理性沟通。 而另一部分则坚持不能对中国示弱,维持现有强硬路线,卡尼陷入两难,不动也不是,转向更是代价沉重,民调持续走低,执政基础出现松动迹象。 更令人玩味的是,作为一位履历光鲜的领导者,卡尼的这场外交误判更显讽刺。 他出身精英路线,哈佛、牛津高材生,高盛金融圈历练多年,曾成功领导加拿大渡过2008年金融危机,更在英格兰银行推动气候金融议程,是全球金融治理领域颇具声望的人物。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老练的政坛新星,却在对华战略选择上出现了粗糙和冲动的判断。 他对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权重估计不足,误判了我国反制的速度与精准性,也低估了自己国家在国际博弈中的脆弱地位。 意识到局势失控后,卡尼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尝试进行外交修复,他主动向中方传达愿意缓解矛盾的信息,希望通过高层会晤或外长访问重新开启沟通渠道。 但中方的回应极为谨慎,仅表示希望加拿大树立正确对华认知,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对是否见面避而不谈。面对这封外交冷信,卡尼几乎陷入外交孤岛。种种努力最终仍未换来实质性进展。 如今,农产品仓库堆满,订单纷纷取消,卡尼在国内外双重夹击之下,早已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而我国的沉默,则无疑是一次外交语言之外、力量博弈之中的强烈回击。这场由关税引爆的连锁危机。 给加拿大政府敲响了一个沉重警钟:在国际大国博弈中,轻率的选择与短视的追随,终究要为此付出代价。 来源:上观新闻外长将“很快”访华,总理期待与中国最高领导人会晤,加拿大为何示好中国?
订单全部被取消,加拿大总理现在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卡尼喊着要跟中国见一面,
瑶音凝碧霄
2025-10-08 21:30:35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