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年,蜀将黄权兵败,归路被断,无奈之下率众降魏。消息传回成都,有大臣立刻上奏,请求捉拿其家小治罪。刘备听闻,却只是摆了摆手,叹道:“是孤负了黄权,不是黄权负孤。”随即下令,黄权家人一切待遇照旧。 刘备,汉昭烈帝,蜀汉的开国之君。他的一生,以“仁德”二字著称于世。 然而,在夷陵之战惨败之后,这位以仁德闻名的君主,却陷入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公元221年,为报关羽被杀、荆州被夺之仇,刘备不顾丞相诸葛亮等一众老臣的劝阻,倾全国之力,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 出征之前,镇北将军黄权曾跪地劝谏。 他对刘备说:“吴人骠悍善战,而我军水路出兵,易进难退,此乃兵家大忌。臣请求担任先锋,为陛下试探敌军虚实,陛下当坐镇后方,以防万一。” 刘备没有听。 他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一心只想为二弟复仇。他拒绝了黄权的建议,并给了他一个特殊的任命——都督江北水军,以防备魏国从背后偷袭。 这个任命,看似重要,实则将黄权的部队,与长江以南的蜀军主力,彻底隔绝了开来。 大军,东征。 公元222年,吴将陆逊在夷陵一把大火,火烧连营七百里,将刘备的数十万大军,烧得干干净净。 蜀军主力,全线溃败。刘备仅率百余骑,狼狈逃回白帝城。 消息传来,身在江北的黄权,瞬间陷入了绝境。 吴军顺势占领了长江水道,他回蜀汉的道路,被彻底切断。 向南,是刚刚大败了自己主力的东吴大军;向北,是虎视眈眈的曹魏边境。 他成了一支孤军。 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三条路。 第一,投降东吴。但黄权认为,自己与东吴有血海深仇,降吴绝对不行。 第二,死战不退。但他手下还有数万将士,他们是无辜的,带他们去白白送死,于心不忍。 第三,向北,投降曹魏。 在反复的挣扎之后,黄权做出了最无奈,也是唯一能保全部下性命的选择。 他率领着麾下数万将士,放下了蜀汉的旗帜,向北,走进了曹魏的国境。 镇北将军黄权降魏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天下,也传回了蜀汉的都城成都。 朝野震动。 主管刑法的官员,立刻向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折,并派人快马送往白帝城,请刘备定夺。 奏折上写道:“黄权降魏,罪无可赦,理应依法将其在成都的家小,尽数逮捕,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所有人都以为,刚刚遭遇了人生最大惨败的刘备,会毫不犹豫地将满腔的怒火,发泄到黄权家人身上。 白帝城内,气氛压抑。 刘备看着奏折,沉默了许久。 他想起了出征前,黄权那张忧心忡忡的脸,想起了他那句“易进难退”的劝谏。 刘备缓缓地抬起头,看着上奏的大臣,摆了摆手,用一种无比疲惫和沙哑的声音,说道:“是孤负了黄权,不是黄权负孤。” 意思是,是我刘备对不起黄权,不是黄权对不起我刘备。 刘备明白,如果自己当初听了黄权的劝谏,如果自己没有将他置于江北的绝地,黄权是绝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随即,刘备下达了一道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的命令:“传朕旨意,黄权家人,一切待遇照旧,俸禄供给,不得有误。若有人敢加害,严惩不贷!” 消息传到魏国。 魏文帝曹丕曾召见黄权,半开玩笑地问他:“你就不怕,蜀主杀了你的家人吗?” 黄权抬起头,眼神坚定地回答:“臣与蜀主,推心置腹,乃知心之交。他深知臣的苦衷,也必会善待臣的家人。臣,对此深信不疑。” 曹丕听完,不禁为之赞叹。 黄权在魏国,身居高位,却始终心系蜀汉。他拒绝了所有参与伐蜀的军事行动,并以衣冠之礼,在刘备去世后为其发丧。 尽管如此,曹丕依旧对黄权赏识重用,包括后面的魏明帝曹睿,同样也对其礼遇有加。 公元240年,黄权在魏国去世,其长子黄邕继承了他的爵位。
曹丕被立为世子的那一夜,酒至半酣,许褚突然跪:“魏王,有一件事我憋了许久!“曹操
【8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