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军统少将正在街上闲逛,忽然看到一个过去认识的地下党很眼熟,大喜过望,冲上前去将人紧紧抓住,对着周边的群众口中大喊:“这人是大叛徒,害死了很多共产党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中国的街头巷尾弥漫着紧张空气,就在这时,一声石破天惊的“抓叛徒”,往往能瞬间点燃人群,但这声呐喊不再是权力的单向宣判,反而更像一场公开的听证会。 几乎是同样的场景,两个前军统少将,在两条不同的街上,用同样的方式指向了两个人,然而,最终的结局却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这背后,是一架已经悄然转向的民心天平。 当昔日的威风荡然无存,大声喧哗便成了军统特务们最后的表演,在重庆解放刚半个月,前军统少将李修凯就上演了这么一出,他冲向一个男人,死死抓住,高声叫嚷,他不是为了什么正义,而是要把这次抓捕变成献给新政权的“投名状”,为自己的未来找条出路。 在南国一座即将解放的小城,军统少将沈啸林脱下军装换上长衫,怀揣金条,同样以指认地下党员为幌子虚张声势,他的叫嚷并非为了抓人,而是企图在混乱中制造逃往台湾的机会——那声声呐喊不过是为逃亡施放的烟幕。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指控,被指控者的反应,比喧哗本身更能说明问题,在重庆街头,那个被揪住的前市委副书记冉益智,脸色瞬间惨白。 他曾是党内高层,1948年被捕后,没等上大刑就迅速叛变,甚至为了争功,比赛着出卖同志,手上沾满了江姐等烈士的鲜血,此刻,他的沉默是罪证压垮心理的必然结果。 而在南方小城,地下党员李维民镇定自若,他身负传递国民党守军布防图的重任,沉默,首先是对自己使命的保护。 但他没有被动挨打,而是冷静地反击,一句话就点出了对方的要害:1947年,沈啸林在苏州亲手将三名学生投入护城河,他用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让喧哗者闭上了嘴。 真正决定天平走向的,是围观的群众,在那个年代,权力的话筒已经从特务手中,悄悄递给了街头的每一个人。 重庆的百姓听到呼喊,立刻有人认出,冉益智就是那个在报上发表反共文章的编辑!群众的记忆与指控形成了共鸣,愤怒瞬间被点燃,他们从看客变成了行动者,帮着李修凯把这个大叛徒扭送去了公安局。 可是在另一座小城,民众面对沈啸林的表演却充满了审视,一个菜农当场质问他:“你咋连人家叛变的事都说不明白?”人们不再盲从于扣帽子的权威,而当李维民揭露沈啸林的罪行时,一位老人的记忆成了佐证,他记得苏州护城河的命案,最终,群众选择相信事实,甚至有人主动站出来保护李维民。 故事的结局早已注定,叛徒冉益智,这个被上级徐远举抛弃、妄图烧掉证据蒙混过关的家伙,在1951年2月被执行枪决,而他的指控者李修凯,因立功获得了宽大处理,另一边,阴谋败露的沈啸林,则在溜走时被我方同志抓获,地下党员李维民顺利完成了他的任务。 1949年的那一声“叛徒”,就像一块试金石,照出了一个时代的落幕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更重要的是,它让所有人看清了,当喧哗散去,最终决定历史走向的,是根植于人心最朴素也最坚定的裁决。 主要信源:(5本特务名册 解密敌特重庆潜伏计划——新华网,《红岩》中“甫志高”原型冉益智.达州晚报)
1949年,军统少将正在街上闲逛,忽然看到一个过去认识的地下党很眼熟,大喜过望,
受伤的金珂
2025-10-08 23:49:56
0
阅读: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