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不是老人没有退休金,也不是子女没有出息,而是60

见文侃史 2025-10-09 11:29:38

曾仕强:“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不是老人没有退休金,也不是子女没有出息,而是 60 岁以上的老人,还在做这几件事···”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幸福的家庭大抵相似,无非是吃穿不愁、老少和睦;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糟心,而多数糟心的根,都扎在 “老人失了分寸、没了德行” 上。 老人无德,对一个家来说不是小麻烦,是能搅得鸡犬不宁、老少不安的 “灭顶灾”。 他会把极端自私当理所当然,把任性妄为当 “老来该享的福”,就算子女忍着、让着、顺着,他也不会念半点好,反而觉得 “我养你长大,你伺候我天经地义”。 第一件事:退而不 “安”,攥着家权不撒手 人到 60 岁,本该是 “卸担子” 的年纪,可有些老人偏不 —— 家里早不需要他扛事了,他却死死攥着话语权不放;身子骨没了劳动能力,可 “指挥欲” 半点没减,总想着把全家都管得严严实实。 他们爱倚老卖老要特权:“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听我的准没错”;爱搬弄是非传闲话:在儿子面前说儿媳懒,在儿媳面前说儿子孝,搅得小两口红脸; 爱罔顾他人感受:自己凌晨醒了就开电视,不管儿孙还在睡觉;爱占小便宜损人:邻居家的菜顺手拿,楼下的快递假装没看见,总觉得 “老了就该被让着”。 曾仕强常说:“家庭不是独裁场,是讲情讲理的地方。” 这些无德的老人,最擅长用 “孝顺” 当绑架绳 —— 把自己的舒服建立在子女的痛苦上,你顺着他,他得寸进尺;你反驳他,他就哭天抢地说 “养儿不孝”。 家丑本就不可外扬,可他们偏要把家里的矛盾往外面说,在亲戚面前卖惨,在邻居面前抱怨,就为了享受 “大家都来劝你让着我” 的感觉。 其实老辈人早说过:“不聋不瞎,不配当家。” 人老了就该懂:不该管的别插手,不该说的别多嘴,安安稳稳享晚年,才是对家最大的帮衬。 一个家的兴旺,靠的是一代接一代的 “接力跑”,不是一个老人的 “独角戏”。老人硬要攥着权不放,就像给家安了个 “绊马索”,要么把子女绊得迈不开步,要么把家搅得支离破碎 —— 古有慈禧垂帘听政误国,今有糊涂老人独裁毁家,都是一个理。 第二件事:越俎代庖,把子女活成自己的 “续集” 有些老人总觉得,子女的人生就该按自己的剧本走 —— 自己当年没考上大学,就逼子女非名校不上;自己当年没赚大钱,就逼子女拼命搞钱;哪怕自己的人生过得一塌糊涂,也敢拍着胸脯给子女 “指方向”,结果往往是让子女重蹈自己的覆辙。 托马斯・卡莱尔说:“生活的悲剧,不在于人们受了多少苦,而在于人们从来没有做过自己。” 子女的人生是自己的剧本,不是老人未完成的草稿 —— 老人替幼年子女掌舵,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可替成年子女定方向、做决定,就是越界,是造孽。 这些老人还爱搞 “双标”:关爱上重男轻女,儿子的事是天大的事,女儿的事是 “小事一桩”;财产分配上看人下菜,嘴甜的多给,老实的少给,美其名曰 “谁孝顺给谁”,实则是把 “偏心” 当理所当然。 他们没半点边界感:子女结婚了,还天天往小家里跑,翻儿媳的衣柜、查女婿的工资;子女不想生孩子,就天天念叨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甚至子女夫妻吵架,他不劝和,反而帮着自己的孩子骂对方。 更过分的是,他们把子女当 “私有财产”—— 子女成功了,就说 “都是我教得好”;自己过得不如意,就怪 “子女没本事让我享福”。 第三件事:耗着身体 “瞎操心”,把健康当 “可有可无” 曾仕强常说:“老人对子女最大的爱,不是留多少存款,是自己有副好身体,能生活自理,不麻烦孩子。” 对子女来说,家里最大的难,不是没钱,是老人卧病在床、不能自理。久病床前不光无孝子,更是把老人的尊严和子女的生活质量一起磨掉 —— 子女要上班,还要跑医院,白天累得直不起腰,晚上睡不好觉;老人看着子女受累,自己也觉得没尊严,日子过得只剩煎熬。 要是你正被家里的矛盾缠得头疼,想把日子过顺却没头绪,想懂怎么跟老人相处、怎么守住家庭的 “度”,不妨翻翻曾仕强先生的《易经真的很简单》。 曾仕强先生一辈子研究《易经》,他没讲晦涩的术语,只结合生活里的小事 —— 比如怎么跟老人沟通、怎么处理家庭矛盾、怎么守住相处的分寸,把《易经》的智慧揉进柴米油盐里。 不管你是被老人的 “越界” 困扰,还是想经营好自己的小家,读这本书都能找到答案:家庭的和睦,从来不是谁管着谁,是懂 “分寸”、知 “进退”,是像《易经》说的那样,“和而不同,顺而不随”。 《易经真的很简单》里全是大白话,想让家里少点糟心、多点安稳,想懂怎么把日子过顺,这本书值得你好好翻一翻 —— 它教的不是大道理,是能帮你避开家庭灾难、守住幸福的真智慧。 正版 易經真的很容易 曾仕强著易經入门书通俗易懂导读入门书

0 阅读:321
见文侃史

见文侃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