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讽刺……以日本这个国家的现状,为什么会出现高市早苗这样极端的政治人物呢?注意看下面这张图。这是一名在日华人,在日本一家普通医院拍下的真实的一幕。 日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老龄化考验,总人口在2025年缩减至1.2065亿,较上年减少90.8万,这是连续16年下降,创下1968年以来最大降幅。65岁以上老人达3619万,占比29.4%,创历史新高,其中75岁以上2124万,80岁以上1289万。这些数字不是抽象统计,而是日常生活的镜像,比如社区医院的门诊大厅,老人身影占据多数座位,医疗资源随之倾斜。 战后婴儿潮一代全部步入高龄,预计到2040年,老年人口将升至3928万,占总人口34.8%。这种结构失衡直接拖累劳动力供给,年轻人比例锐减到不足20%,生育率仅1.15,创历史最低。经济活力随之衰退,企业招聘困难,养老负担加重,社会保障体系濒临极限。政府虽推出多项措施,如鼓励银发就业,930万老人仍在岗,但这不过是饮鸩止渴,无法逆转人口金字塔的倒置。这样的现状,本该促使政策聚焦内部改革,却让外部对抗的声音愈发刺耳。 高市早苗的当选,正是这种讽刺的缩影。2025年10月4日,她以185票对156票击败小泉进次郎,成为自民党第29任总裁,也是该党首位女性领袖,有望在10月15日临时国会就任首相。这位64岁的前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以保守右翼形象著称,曾多次公开宣称需“迎战中国”,视中日关系为经济与战略威胁。 她推动经济安保法,强调监视对华供应链风险,甚至主张将中国定义为“根本性威胁”。此外,她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中韩强烈反弹,韩国媒体直指其为“女版安倍”,担忧历史问题重燃。中国舆论则称她为“反中首相”,预测上台后中日关系将进一步恶化。高市早苗的崛起并非偶然,自民党内保守势力回潮,她在选举中拉拢右翼支持,展现与新兴民粹党派的政策亲和,如日本保守党和参政党。这些势力强调“日本人优先”,排斥移民,迎合部分选民的封闭心态,却忽略了国家真实的脆弱性。 日本政治右倾的根源,与人口结构紧密相连。老龄化加剧社会保守化,老人选民占比高,他们多持传统观点,倾向支持强化国防、维护历史叙事的政策。高市早苗的上台,正是这种民意倾斜的产物,自民党为稳固支持率,转向右翼议程。数据显示,70岁以上老人2901万,他们的投票率往往高于年轻人,影响选举格局。长期经济低迷和少子化,也助长了风险厌恶情绪,民众更易接受强硬外交来转移内部压力。安倍时代以来,日本右倾化已从政治延伸到社会,教科书修改、靖国参拜常态化,皆源于此。外部因素如美日同盟强化,也推波助澜,美国特朗普政府虽对高市早苗持保留,但整体印太战略鼓励日本对华对抗。高市早苗的政策纲领虽强调安全优先,却鲜提人口措施,这让她的领导充满不确定性,执政联盟公明党已表达不满,党内裂痕加深。 在老龄化浪潮下,日本医疗体系首当其冲。2025年,65岁以上老人占比30%,医院门诊中老年患者超六成,住院护理申请以老人为主,平均时长延长至数周。医疗支出七成以上用于老人,等待时间拉长,社区医院资源紧张。政府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37.1%,财政压力将达GDP的25%。 高市早苗的上台,或将加剧这一困境,她的对华强硬可能引发贸易摩擦,影响经济复苏,而国内劳动力短缺已让制造业叫苦不迭。老人就业虽创新高,但多为低薪兼职,无法支撑养老基金。这样的矛盾,本该促使跨党合作优化人口政策,如放宽移民或提升生育激励,却被右翼叙事主导。结果,日本在内部衰退中挥霍资源,对外树敌,讽刺之处在于,一个需要邻国合作的国家,却选择对抗路径。 日本的右倾化并非孤立现象,它与全球民粹浪潮呼应,但人口因素让其更顽固。老人主导的社会,易放大安全焦虑,对华强硬成为转移视线的工具。高市早苗主张对抗姿态,核心是将中国视为“经济威胁”,推动供应链脱钩,这在劳动力短缺时尤为冒险。 她的政策倾向与特朗普式保护主义相近,却忽略日本依赖出口的现实。中日贸易额超3000亿美元,摩擦升级将伤及本国企业。政治生态变化中,自民党分裂迹象明显,新自由主义右翼清晰可见,高市早苗需平衡党内派系,但她的靖国立场已让公明党不满。这样的领导,在老龄化高峰来临之际,难有长远布局。
高市早苗的一番话,简直刷新了离谱的底线日本政客高市早苗最近抛出的话,简直离
【233评论】【5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