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名女子在餐厅点单88元菜品,用餐结束后被告知上错菜了,要她补270元差价

在下雒无畏 2025-10-10 12:59:10

上海,一名女子在餐厅点单88元菜品,用餐结束后被告知上错菜了,要她补270元差价,可是之前一直没有说明餐品有变动,账单也有错误。女子向店家要说法时,店家甩锅新来的员工。   潇湘晨报10月9号报道,上海的博主宝女士跑了趟探店,本来是粉丝推荐的,没成想最后闹得一肚子不痛快。   她去之前特意拿着粉丝给的菜品图,到了店里还跟店员反复确认,问是不是菜单上标88块的那款招牌菜,店员反复保证,她这才放心下单。   可等菜上了桌,吃完了要结账的时候,店家突然变了说法,说上错菜了,这盘其实是更贵的活蟹,得补270多块差价,算下来总共要付358元。   宝女士当时就懵了,从下单到吃完,一个小时里没任何人跟她说过"上错了",补差价的时候连这道菜具体多少钱都没提,直到结账才突然要加钱。   更让人糟心的是,这顿饭不光菜价出了幺蛾子,店家还连带着下错单。   她明明只点了一碗米饭、一瓶王老吉,结果上来的都是两份,她把其中一瓶王老吉换成了更便宜的苏打水,结账时店家还是按王老吉的价格算的。   事后宝女士找店家要说法,对方给出的解释听着就站不住脚,说是点单的店员是新来的,不熟悉菜单才弄错的,而且点完之后发现店里没有活蟹,又从外卖平台临时买的,光等蟹就等了半小时。   可这些情况,店家从头到尾没跟宝女士提过一个字,直到结账才摊牌要补钱。   更讽刺的是,推荐这家店的粉丝,之前还说自己关注宝女士很久了,结果宝女士后来发现,这人实际只关注了两天,出事后还直接取消了关注,这事儿比店家的做法更让她心寒。   后来宝女士把经历发了视频,涉事餐厅的店长在评论区留言,说那只膏蟹进货价就160多块,还把所有问题都推给新员工。   可等记者专门打电话去核实情况,店里的工作人员一听到是问这事,直接就把电话挂了,连句解释都不愿意给。   这种事儿在餐饮行业里不算少见,一出问题就拿"新员工"当挡箭牌,仿佛只要说一句"人是新来的",之前所有的失误、隐瞒就都能被原谅。   就像这次,店员不熟悉菜单或许是真的,但点单时反复确认的环节不是摆设吧?   发现没活蟹要临时外购,提前跟顾客说一声很难吗?   非要等顾客吃完了才要钱,这怎么看都不像是单纯的失误,反倒有点故意隐瞒的意思。   像宝女士这样,从头到尾被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上错了菜,这种情况就不用买单,因为她没有过错,而且菜已经吃完了,没办法再返还,法律也不会要求她承担这个责任。   更重要的是,店家这种做法还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明确规定,商家得提前把价格、规格这些关键信息告诉顾客,要是临时要变价,必须跟顾客商量好才行。   就像之前有餐厅因为没提醒顾客菜品分量,导致顾客点多了浪费,被按《反食品浪费法》罚了款。   还有连锁餐厅因为没在菜单上标"时价"菜品,被投诉后不光全额退款,还得整改菜单。   说到底,消费者不怕花钱买贵的,怕的是不明不白被坑。   像这种拿"新员工"当万能借口,遇事就躲、还敢隐瞒价格的店家,丢的不只是自己的口碑,还会让整个餐饮行业的信誉受影响。   要是遇到宝女士这种情况,要把菜单、沟通记录这些证据留好,打12315投诉,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没必要吃这个"哑巴亏"。   餐饮行业要想做得长久,靠的还是守规矩、讲诚信。   员工培训得到位,服务流程得规范,价格得透明,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是连这些都做不到,只想着靠隐瞒、套路赚差价,就算能蒙混过关一次,也撑不了多久。

0 阅读:221

猜你喜欢

在下雒无畏

在下雒无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