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屠呦呦现在是中国的院士了吗?
截至目前,屠呦呦不是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这是一个在中国科学界乃至社会上引起过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尽管屠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世界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但她并未当选为中国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主要原因通常被归纳为以下几点:
• “三无”科学家的身份:在她做出关键发现的年代,她没有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也不是两院院士,这在当时注重资历和头衔的评选环境中可能不占优势。
• 申报与评选机制:院士评选需要经过提名、评审等多个复杂环节。据报道,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但最终都在评审阶段落选。落选的具体原因并未公开,但外界猜测可能与她性格耿直、不善交际、以及其成果归属在当时存在一些集体争议等因素有关。
2. 她为什么上新闻比较少?
屠呦呦教授为人处世的风格是她新闻较少的主要原因。她是一位非常纯粹、低调的科学家,其特点可以总结为:
• 性格淡泊名利,专注科研:她一生都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对于科研之外的社会活动、媒体采访和各种荣誉头衔,她本人表现得相当淡泊。她曾多次表示“我这点小事,没什么好讲的”,更希望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青蒿素的深入研究中。
• 不善交际,为人耿直:据与她共事过的人回忆,屠呦呦性格直率,一辈子都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不善于也无意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这种性格使她自然地远离了需要频繁社交和公开露面的场合。
• 年事已高,需要安静的环境: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如今已是90多岁高龄。无论是从个人精力还是健康考虑,她都需要一个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来生活和继续指导科研工作。在她获得诺奖后,有大量的媒体希望采访她,但几乎都被她本人或其家人婉拒了。
总而言之,屠呦呦是一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科学研究的学者。她不是院士,但这无损于其科学成就的伟大;她新闻较少,这恰恰是她淡泊名利、专注治学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