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已经做出了选择,不论是在金砖国家还是上合组织,都不会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反对美国的霸权了,不仅如此,印度可能在美国的授意下在印太地区采取行动,从而影响金砖国家共同对抗美国霸权的合作,印度商务与工业部长戈亚尔表示,中印两国正在就稀土问题进行磋商。 印度最近不断在国际场合,强调自己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试图把稀土当成一张地缘政治的“王牌”,希望借此在全球供应链重组和大国博弈中获得更高的地位。 现实却并没有按照莫迪政府设想的那样发展,这张看似能为印度带来巨大战略优势的“稀土牌”,因为产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和外交立场摇摆,反而暴露出印度在战略规划和执行力上的深层问题。 在莫迪政府的推动下,印度开始明显向美国和西方阵营靠拢,把“稀土外交”作为投名状来换取政治支持。 比如在近期的金砖峰会上,印度的态度就显得格外突兀,其他成员国提出要在联合声明中加入“反对单边制裁”的内容,但印度代表坚持反对,导致条款被删除。 这种消极做法,在会议现场引起了不少国家的不满,大家都看得出印度是在刻意避免触及让美国不快的问题。 这种外交姿态并不是偶然,在背后,印度拒绝了金砖内部提出的“建立稀土联合储备库”提议,却在不久后宣布加入由美国和日本牵头的“印太稀土联盟”。 可问题是,美国并没有真的把印度当作平等伙伴,虽然华盛顿一边向印度暗示“支持其入常”,但同时又通过关税、出口管制、芯片技术限制等手段不断施压。 特别是今年3月,美国甚至以供应半导体制造设备为条件,要求印度在5G技术上与中国彻底切割,显示出其根本的工具化思维。 再看印度稀土产业的实际情况,问题更加明显,印度虽然号称拥有全球第五大的稀土储量,但这只是账面数据。 根据2024年的统计,其全年稀土产量还不到中国的1%,原因很简单——印度缺乏完整的提炼和加工体系。 印度的稀土主要以含有放射性元素的独居石为主,开采过程中会产生放射性废料和污染物,由于缺乏成熟的核污染处理技术,大部分企业根本不敢大规模开采。 即使少量生产,其提纯技术水平根本无法满足高端制造业的需要,而中国的军工级稀土纯度可达99.999%,差距一目了然。 这种技术短板,导致印度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自家的稀土矿石必须送到中国进行提纯,然后再进口回来使用,等于说,它的整个稀土产业链命脉被掌握在对手手中。 印度政府当然清楚这一点,但在缺乏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行政命令和政策补贴来“造势”。 但因为地方基础设施差,科研人员不足,加上各邦政府利益冲突严重,项目推进几乎处处受阻。 更糟糕的是,新矿区的招标也因地方政治斗争频繁流产,部分矿区涉及环境敏感区,迟迟拿不到环保批准;地方势力则趁机要求中央政府增加财政补贴,这个计划在纸面上热闹,现实中几乎停摆。 走不通产业升级的路,印度只好走向另一条“投机路线”,一些企业开始从中国进口高纯度稀土,再重新贴上“印度制造”的标签转卖给日本等国家,试图赚取中间差价。 日本出于供应链“去风险”的考虑,短期内还真接了几单,但中国从2023年起实施“元素指纹追踪”新规,迅速识别并封堵了这条灰色通道。 不久后,印度韦丹塔公司被曝出伪造民用承诺文件,将稀土转卖给美国军工企业雷神公司,中国方面立即切断其供应渠道,公司因此陷入严重的资金危机。 另一家印度企业则试图把稀土伪装成“工业废料”运往美国,被中国海关当场查获,并被永久取消采购资格,这些事件让印度的“稀土再出口”模式彻底崩盘。 连锁反应很快波及国内,塔塔、马恒达等汽车制造商,因稀土磁体库存见底被迫暂停生产线,部分军工项目如导弹、无人机的装配计划也全面推迟。 今年6月,印度单方面宣布暂停对日稀土出口,声称要重新谈判价格,并提出要求日本转让部分稀土提炼技术或提供股份作为交换。 结果日本方面调查后发现,印度所谓的“库存”其实大多是中国批次的货源,这场闹剧让印度的国际信誉彻底受损。 最终,当莫迪政府在多边会议上,公开指责中国“把稀土当武器使用”时,几乎没有国家响应,多数国家都很清楚,印度陷入危机并不是因为外部打压,而是因为自身产业空心化、政策短视和外交投机。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稀土牌”,非但没能为印度赢得大国地位,反而暴露了其经济基础的脆弱和战略规划的缺陷。
印度总理莫迪已经做出了选择,不论是在金砖国家还是上合组织,都不会与广大发展中国家
乐天派小饼干
2025-10-10 18:21:25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