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领事馆突然宣布了!说白了,就是美国驻华领事馆宣布,美国政府于10月1日正式停摆了,就是美国在全世界“抢”不到钱了,政府透支过度,玩不转了,开始耍起了老赖!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美国驻华领事馆这一纸公告,让全世界都看傻了眼:联邦政府正式停摆。 这不是夸张的新闻标题,而是赤裸裸的现实——不是债务到期、也不是国库空了,而是因为国会吵不拢拨款,钱批不下来,按照美国的法律,只要拨款不过关,非核心政府部门就必须关门歇业。 换句话说,这个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居然因为没通过预算而“关机”了,真是绝了。 而这场闹剧的起点其实很清晰,国会在9月30日财政年结束前没能通过新一年的支出法案,参议院的规则要求拨款必须拿到60票,而两党在医保补贴、边境管控等议题上互相“绑票”,谁也不肯让步。 共和党要求先开政府再谈医保,民主党则坚持必须把医疗条款写进预算才肯签字,临时拨款法案也一再受阻,最终导致政府在10月1日凌晨准时“停摆”。 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堪称一场系统性崩塌,首先遭殃的是民航系统,美国联邦航空局大约1.1万名员工中有40%被迫回家,剩下的人只能用老掉牙的设备硬撑,芝加哥奥黑尔机场平均延误41分钟,达拉斯机场也延误半小时。 旅游业同样遭受重创,400多处国家公园的服务被迫缩减,管理局三分之二的员工被迫停工,大量景区封闭。 农业领域的打击则更直接,原本计划于10月7日发放的120亿美元补贴因停摆落空,而中国买家则趁机把大豆订单转给了巴西和阿根廷,农民的空窗期被无限拉长。 更危险的是金融系统的“真空带”开始出现,证券交易委员会九成工作人员离岗,市场在波动期几乎无人监管,系统性风险大大增加。 历史经验早有警告,2018年的政府停摆持续了35天,让美国GDP蒸发了110亿美元,机构测算,这种规模的停摆每持续一周,就会造成约7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财政数据更是雪上加霜,2025年一季度美国财政赤字高达7110亿美元,仅10月单月赤字就飙升到2575亿美元,同比暴涨近四倍。 更糟糕的是,美国政府早已陷入“借新还旧”的死循环,巨额债务利息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年光支付利息就超过8700亿美元,政府要靠不断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利息,财政缺口越滚越大。 过去支撑美国财政的“抢钱工具箱”如今也失灵了,美联储“先放水再加息”的老套路逐渐被各国对冲,“去美元化”趋势扩大,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的占比跌至近三十年来最低。 而靠逼盟友交“保护费”这一招也玩不动了。 美国要求北约成员把军费从GDP的2%硬生生拉到5%,结果西班牙怒斥“荒谬”,比利时要求“灵活性”,波兰加到4.7%就喊撑不住。 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这些传统盟友干脆“用脚投票”,集体缺席北约峰会,拒绝被拖进华盛顿的军费泥潭。 如今,跟随美国不仅要倒贴钱,还要卷进地缘冲突,性价比早已归零。 更绝的是,白宫并没有急着解决问题,反而把停摆当成了“行政改革”的机会。 内部文件显示,政府要求各部门准备“减员清单”,趁机裁掉那些“不符合总统优先事项”的机构和项目。 两党都把政府运转当成了选举筹码,谁也不愿意低头妥协,党争凌驾于国家治理之上,停摆就成了博弈的工具。 这种政治化的治理早已成为美国的制度性顽疾,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已经停摆22次,最长一次达35天。 每一次的剧本几乎一模一样,危机临近、党派对立、临时法案续命、根本问题不解决,税制改革没人敢动,军费削减不敢谈,福利调整也没人愿意碰,治理赤字甚至比财政赤字更致命,因为它意味着整个国家机器在面对危机时只能“断电重启”。 这次停摆还带来了更深远的国际影响。 一边在全球舞台上挥舞关税大棒、宣称“秩序维护者”,一边却连本国公务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美国的“全球领导力”和“国家执行力”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盟友对美国的信任值不断下滑,“外强中干”的形象愈发明显。 说到底,这场停摆并非偶然,而是财政穿透、政治卡顿、外部输血失灵叠加的结果。 美国不是“突然没钱”,而是“抢不到钱、分不下钱、玩不转钱”,当这一切都无法解决时,政府就选择按下“老赖式暂停键”来拖时间。 如果美国不从根本上调整税制结构,重塑支出体系,并重新规划对外财政策略,那么下一次停摆只会来得更快、打击更深。 正如有网友所说,超级大国的崩塌从来不是在战场上发生的,而是从预算表上开始的,如今,连自己都养不活的美国,还拿什么去说服世界相信它有能力领导未来?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有什么事是你去了美国才知道的?
【18评论】【9点赞】
摇了一夜床
日本 台湾 韩国有的是钱都卖了完全能填补37万亿美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