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贺兰山的消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漫葡小镇的“看见贺兰”演艺入选了全国十大文旅创新案例,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兰一生态园搞起了业态融合,连葡萄酒产业都出了全国首个要素市场化配置政策,曾经在大众印象里只靠“壮丽”出圈的贺兰山,现在彻底玩出了新花样 。 要是几年前说去贺兰山,无非是看岩画、爬山路,感受下“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就完事了。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你可以在“看见贺兰”小镇里沉浸式体验远古神话和边塞民俗,白天在森林公园跟岩羊“交朋友”,下午去兰一生态园摘新鲜果蔬,晚上还能在葡萄酒小镇的民宿里品一杯贺兰山产的红酒,连采摘葡萄、学品鉴这些环节都能亲自体验 。更关键的是,这些变化不是瞎折腾,而是把贺兰山的老底子盘活了——岩画的历史、葡萄的产业、山里的生态,全都变成了能摸得着、体验得到的风景。 说实话,看到贺兰山这样的变化真的打心底里高兴,这才是文化遗产该有的“活法”啊!之前总担心那些珍贵的岩画会被风蚀雨打慢慢消失,就像其他地方有些岩画因为开发不当遭了灭顶之灾一样。但现在贺兰山搞的是“保护着开发”,既用围栏、数字化技术保护岩画本体,又通过研学、演艺把岩画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不比让文物在山里“沉默”强百倍? 而且这种发展特别接地气。不是硬生生造景点,而是把山脚下农户种的葡萄、山里的岩羊、老祖宗留下的岩画都串了起来。就像之前遇到的放羊老人说的,贺兰山的风能吹醒葡萄藤,现在这风还吹活了日子——酒庄能通过新政策卖更多酒,农户能靠文旅挣零花钱,游客也能真正读懂贺兰山的好,这才是三方共赢的好事。那些喊着“文旅融合”的地方真该学学,不是盖几栋仿古建筑就行,得像贺兰山这样,把根扎在自己的土地上。 更难得的是这份“克制”。知道核心区不能开发,就绝不硬来,转而在生态允许的范围内做业态融合,既守住了贺兰山的“骨”,又添了烟火气的“肉” 。这种不搞急功近利、尊重自然也尊重文化的发展,才走得长远。 贺兰山的热闹从来不是蹭来的,而是把历史、生态、产业揉在一起“酿”出来的,就像山脚下的葡萄酒,得有时间沉淀才够味。它的变化告诉我们:好风景从来不怕藏在深闺,只要用对了法子,老地方也能活出新风尚。 你去过现在的贺兰山吗?体验过那些新玩法吗?或者你觉得还有哪些老地方该这么“复活”?来评论区聊聊~ 贺兰山文旅新标杆 文物活起来有多惊艳
以前提帐篷过夜,第一反应就是“脏得没法见人”,现在官方直接把“穷游体面”给焊死了
【129评论】【8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