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金庸公然在报纸上嘲讽“造原子弹有什么用?百姓都吃不起饭了,还不如把这些钱拿出来帮助百姓生活”,没想到,陈毅元帅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早年接受教育后投身新闻行业,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1948年移居香港,继续在媒体领域耕耘,参与多家报纸的运营。1955年开始创作武侠小说,陆续完成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等作品,这些小说通过报刊连载形式传播开来,逐渐让他在文学界站稳脚跟。1959年创办明报,担任社长,负责报纸的编辑和社评撰写,使其成为香港重要的中文媒体之一。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持续多年,涉及倚天屠龙记等作品,影响遍及华人世界。他的新闻从业经历让他对时事敏感,常在报纸上发表观点。 陈毅1901年出生于四川乐至,早年求学并投身革命活动。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此后跟随部队转战各地,参与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1934年长征期间担任军团政治委员,负责部队的思想组织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在新四军中担任领导职务,指挥华中地区的抗日作战,扩大根据地范围。解放战争中,他指挥华东野战军参与淮海战役等重大战斗,贡献突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此后进入中央领导层。1958年起担任外交部部长,处理国际事务。1962年兼任国务院副总理,继续负责外交和军事相关工作。他的军事生涯跨越多个历史阶段,从革命战争到建国后国防建设,积累丰富经验。 1963年,中国核武器研制项目面临严峻挑战,中苏关系恶化导致苏联专家全部撤离,并销毁技术资料。项目团队在缺少外部援助的情况下,重新整理剩余设备,继续推进实验工作。陈毅作为外交部长,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面对各国记者的提问,强调中国决心制造原子弹,就算把裤子当掉也要造出来。这句话表达了国家在贫困条件下坚持核研制的意志,迅速传到香港,引起广泛关注。 金庸得知陈毅的言论后,在明报上发表社评要裤子不要核子,直接指向陈毅的观点,指出制造原子弹不如优先改善民生,让百姓有衣食保障。文章在明报头版刊出,迅速流传开来,金庸在文中批评将军事置于百姓生计之前是错误,还列举英国拥有原子弹却在国际事务中受挫的例子作为论据。这篇社评引发香港媒体圈的热议,许多读者通过报纸接触到这一观点,形成初步舆论。 金庸没有就此停歇,继续在后续几天内撰写多篇社评,发表中共制核弹无益夹有害和若非谣言便须引咎等文章,进一步阐述立场。他主张中国不制造核武器,转而发展经济,避免资源浪费。这些文章接连登载,强化了金庸的反对意见,强调民生优先于军事投入的逻辑。香港多家报纸回应,新晚报刊文裤子固要核子也要,文汇报发文怕中国有是什么人,大公报和商报也相继登载社论,指责金庸的立场,形成一场激烈的笔战。各方观点碰撞,反映出不同视角对国家发展的理解。 这场笔战持续一段时间,体现了香港媒体对大陆政策的关注。金庸的文章从民生角度切入,指出原子弹研制可能加重百姓负担,而反对报纸则强调核武器对国家安全的必要性。辩论中,金庸坚持自己的看法,没有退让,多次重申裤子比核子更实际。这场争论让人们看到,作家与政治家的眼光差异,作家更注重眼前民生,政治家则考虑长远战略。整个过程没有个人攻击升级,但观点分歧明显,吸引了大量读者参与讨论。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消息通过电报和广播迅速传开,香港媒体也即时报道。金庸收到消息后,在明报上发表文章郑重建议世界的各国全面禁止和销毁原子弹,坚持原子弹无用的观点。多家报纸准备围攻金庸,计划刊登更多批评文章。陈毅得知情况后,介入此事,指示香港新华社对查良镛先生高抬贵手,避免进一步攻击。 陈毅在公开场合回应要核子还是要裤子的争论,结合自身言论与金庸观点,说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既有核子也有裤子,中国人民在丰衣足食时还有几颗不大不小的核子就好。这番话通过媒体传播,化解了围攻势头。金庸此后在明报文章中表达对陈毅的敬佩,论战随之平息。陈毅于1972年去世,金庸于2018年去世。这场争论成为历史一页,展示了不同意见在特定时代下的碰撞与和解。
1963年,金庸公然在报纸上嘲讽“造原子弹有什么用?百姓都吃不起饭了,还不如把这
混沌于浮云
2025-10-11 18:50:21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