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湖南长沙一养猪场主人向先生遇到闹心事儿。他的猪场散养在百亩茶园山上,近期大猪数量持续减少,一查少了二十多头,损失六七万。在围墙外还发现多支单支约一斤重的金属箭头。向先生猜测猪是被无人机空投狩猎后盗走。 “你看这东西多吓人!” 在长沙郊野的百亩茶园山上,养猪场主向先生蹲下身,手指划过地面一根铁制箭头的三棱刃口,能感觉到刺骨的凉意。 这根半人多高的铁家伙斜插在泥土里,尾部的卡槽还留着固定痕迹,用力拔动时,仅露出地面的部分就有六十多厘米。 整个箭头掂在手里沉甸甸的,刃口锋利得能轻易划破纸张。 2025年10月10日,向先生向媒体和警方反映,他散养在茶园里的猪丢了24头,直接损失超过7万元。 而这些突然出现的神秘箭头,让这场离奇失窃案更添诡异。 谁也没想到,如今连养猪场都成了“空中狩猎”的目标。 向先生去年才接手这个猪场,猪群是藏香猪和野猪的杂交品种,长得慢却值钱,养了5年才长到140到170斤,一头能卖三四千块。 这些猪平时在茶园里自由活动,只有吃食时才下山,百亩山林的范围让监控根本无法全覆盖。 10月5日他发现少了3头,以为是猪跑远了没在意,直到10号清点时才发现,原本87头的猪群,在屠宰28头后只剩35头,足足丢了24头。 猪场外围拉了电网,方便走的路也装了监控,外人根本不好进来。 向先生的疑惑在找到箭头后有了方向。 他在猪场围墙外的山林里一共发现十几支这样的箭头,全是竖直插进深土的,场内却一支都没有。 有网友看了他发的视频后提醒,这种箭头能在网购平台买到,专门配套无人机和热成像设备使用,从空中投射精准度很高。 这一推测并非空穴来风,2024年12月,湖北十堰郧阳区的护农狩猎队就曾用无人机热成像侦察野猪踪迹,再引导猎犬围捕。 只不过那是官方许可的护农行动。而向先生的茶园树高林密,地面瞄准根本无从下手,只有无人机能在空中精准锁定目标。 更可疑的是,箭头分布的位置刚好避开了向先生平时的巡逻路线,显然对方对猪场情况十分熟悉。 这些被盗的猪最终去向何方?背后藏着一条成熟的黑色产业链。 知情人士透露,这类被盗的散养猪可能通过三种渠道变现:要么冒充“野味”流入餐馆,利润是普通猪肉的三五倍。 要么被非法加工厂制成宠物罐头,掩盖来源,还有些会流向有“整猪祭祀”习俗的地区,卖个好价钱。 国家林草局的数据显示,我国野猪数量达200万头,26个省份都有野猪致害事件,其中15%涉及盗猎,早已形成“猎杀-运输-销售”的完整链条。 随着野猪移出“三有”名录,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将目标转向监管更薄弱的散养家畜。 起初向先生不敢报警,怕遭人投毒报复,直到10月10日下午才下定决心。 警方很快到现场勘查取证,目前已将案件定性为“破坏生产经营罪”与“非法狩猎罪”并查。 如今,向先生在茶园里加了两倍的巡逻人手,夜里也不敢睡踏实。 那些遗落在山林里的锋利箭头,不仅扎在向先生的心头,更扎在了技术与安全的平衡点上。 无人机本可以帮养殖户巡查猪群、喷洒农药,却被不法分子变成了盗窃工具;生态散养本是绿色养殖的好模式,却因防护薄弱成了被盗目标。 技术本身从没有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使用者的双手。 当无人机翱翔在乡村上空时,我们既需要它为农业生产助力,更需要筑牢低空安全的防线。 那些藏在监控镜头里的警惕、巡逻路上的脚印、法律条文里的威严,才是真正守护养殖业安全的“盾牌”,也是让技术始终走在正道上的保障。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25-10-11发布:湖南长沙一猪场现多支锋利箭头,怀疑无人机射杀猪后遗留
湖南长沙,一男子开养猪场,他发现猪场的猪突然变少,于是去寻找,不料竟在猪场发现1
【2评论】【3点赞】
用户98xxx37
警方很快到现场勘查取证,目前已将案件定性为“破坏生产经营罪”与“非法狩猎罪”并查。这应该是“盗窃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