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东方大国,一旦为了国家利益决定动用武力,那攻击目标就没有

晓绿聊趣事 2025-10-12 15:53:19

俄罗斯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东方大国,一旦为了国家利益决定动用武力,那攻击目标就没有军民两用和民用目标的区别,所有的有助于战争的都是目标,除了军用目标外,所有机场、港口、码头、火车站、汽车站、桥梁、隧道、火车线路、高速公路、加油站、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通信塔、电台、储油气站、飞机工厂、汽车工厂、造船厂等各类机械工厂,都要全部炸毁。

 

有次俄军精准炸了一座横跨第聂伯河的公路桥,外界还质疑是不是不该动民用设施,结果后来发现,这座桥每天半夜都在偷偷运送坦克和炮弹,白天才让老百姓的车辆通行。

 

从那之后大家才看明白,战争里没有绝对的“民用目标”,只有“是否能为战争服务”的目标。

 

发电厂和变电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平时给居民供电、给工厂送电,可到了战时,这些电力会优先供应雷达站、导弹发射井和军工厂。

 

俄军去年冬天对能源设施的打击,直接让对方不少地区的军事通信中断,导弹没法及时充电,连军车的燃油都没法正常提炼。

 

有个前线的乌军指挥官后来回忆,他们的防空导弹阵地因为变电站被炸,连续三天只能靠柴油发电机供电,最后柴油耗尽,只能眼睁睁看着俄军战机飞过。

 

还有那些通信塔和电台,平时播新闻、传信号,战时就成了传递情报、指挥部队的关键节点。

 

俄军曾端掉过一个伪装成民用广播电台的通信站,里面藏着的设备能直接联系到北约的情报中心,每天都在向乌军传递俄军的动向。

 

这些例子都说明,只要某个设施能给战争提供哪怕一点点支持,就必然会成为打击对象。

 

储油气站和加油站更是重中之重,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坦克要烧油、战机要加油、发电机要耗油,没有燃油,再先进的武器也只是一堆废铁。

 

俄军在赫尔松地区作战时,专门针对对方的燃油储备点动手,有一次炸了一个大型民用油库,里面储存的柴油足够乌军一个装甲旅用半个月。

 

油库被炸后,乌军的装甲部队只能分散找民用加油站抽油,行动速度慢了一大截,还被俄军抓住机会打了伏击。

 

至于飞机工厂、汽车工厂和造船厂,这些地方看着是生产民用产品的,可只要生产线稍加调整,就能造出坦克、装甲车和军用船只。

 

乌克兰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厂,平时造拖拉机,战时就改成了维修坦克的工厂,俄军发现后直接用导弹摧毁了厂房,断了对方的装备维修渠道。

 

还有那些桥梁和隧道,不管是公路桥还是铁路隧道,只要能通行军用车辆,就会被纳入打击范围。

 

俄军曾炸断过一段连接乌克兰西部和中部的铁路隧道,这段隧道平时主要运粮食和煤炭,可战时却成了运送西方援助武器的重要通道,隧道被炸后,援助物资只能绕远路,到达前线的时间推迟了整整一周。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打会不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可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你不先掐断对方的战争潜力,对方就会用这些设施生产的武器、运输的物资来伤害你的士兵和民众。

 

俄军刚开始行动时,对民用设施还有所克制,结果对方利用这些设施不断补充战力,导致俄军付出了更多伤亡。

 

后来调整策略,不再区分军民两用和民用目标,只要对战争有用就果断出手,才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这些教训不是要鼓励随意攻击民用设施,而是要认清战争的现实——当国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必须动用武力时,首要任务是快速摧毁对方的战争支撑体系。

 

那些看似“民用”的机场,可能明天就会起降军用运输机;那些平时跑客运的汽车站,说不定后天就会用来运送士兵。

 

只有把这些能为战争服务的设施全部控制或摧毁,才能最大限度削弱对方的抵抗能力,减少己方的伤亡,更快结束战争。

 

东方大国从这些教训里学到的,不是要变得好战,而是要在必要时懂得如何高效维护国家利益。

 

知道该打什么、怎么打,才能在战争开始前就形成威慑,让潜在的对手不敢轻易挑衅。

 

毕竟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任何犹豫和妥协,都可能换来更大的损失,只有认清战争的本质,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真正守护好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晓绿聊趣事

晓绿聊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