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韩国专家太敢说了,他表示如果美国把所有军事力量都集结起来去攻打中国,就算是11艘航母都出动,再带上所有的先进装备,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胜利。 美国海军现役 11 艘核动力航母,常被视为全球军事威慑的核心。但这些航母的实际部署能力存在隐忧。 截至 2025 年 3 月,11 艘航母中仅有 4 艘处于可立即执行任务状态。 中东局势牵制了 “杜鲁门” 号和 “林肯” 号,西太平洋仅能依靠 “卡尔・文森” 号单舰支撑,多艘老舰超期服役,动力系统故障频发。 新一代 “福特” 级航母建造延期近两年,电磁弹射系统故障率未达设计标准,难以快速形成战力。 航母维修依赖唯一的纽波特纽斯船厂,排队等待大修的舰艇甚至要等到 2030 年才能入厂,这种调度困境让 “全员集结” 成为理论上的假设。 即便航母全部到位,也将面临中国构建的立体化反航母体系。 这套体系以 “发现即摧毁” 为核心,形成从太空到水下的全域监控网络。 高分系列卫星提供亚米级分辨率成像,海洋监视卫星通过多星组网追踪航母电磁信号与尾流,无侦 - 7 无人机可在 2000 公里外实施高清侦察,配合天波超视距雷达,3000 公里内的航母动向难以隐藏。 北斗三号系统提供厘米级定位,与量子加密数据链结合,实现目标信息实时共享,从发现目标到导弹发射仅需 180 秒。 打击手段的技术代差进一步削弱了航母优势。 东风 - 21D 射程覆盖 2000 至 2500 公里,末端速度达 12 马赫,打击精度控制在 10 米级,2016 年南海对峙中曾迫使美军航母后撤。 东风 - 26 射程超 5000 公里,可打击第二岛链内目标,米级精度能穿透航母甲板引发内部爆炸。 055 型驱逐舰搭载的鹰击 - 21 舰载导弹,射程超 1000 公里,末端速度 10 马赫,现有反导系统无法拦截。 水下还有 093B 核潜艇发射的鹰击 - 19 导弹,10 马赫速度配合隐蔽突防,可在反潜圈外发起攻击,鱼 - 10 重型鱼雷则能追踪尾流,400 公斤战斗部的冲击波可撕裂航母龙骨。 战略环境的差异加剧了美军的作战难度。 中国依托本土作战,岸基火力、防空系统与海空力量形成协同,后勤补给与装备维护响应迅速。 美军若跨太平洋作战,需在远离本土的区域维持漫长补给线,物资消耗与装备损耗难以快速弥补。 西太平洋的地理空间限制了航母机动范围,使其更容易暴露在多层次打击之下。 日韩等盟友对美军的依赖度正在变化,部分国家已公开表示对美国承诺的担忧,联合作战的协同效率存疑。 中国的防御体系始终围绕主权维护构建,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服务于区域安全。 反航母体系的形成,是国防科技长期积累的结果,从卫星组网到导弹研发,从无人机技术到水下装备,每一步进展都源于自主创新。 这种体系化建设并非针对特定国家,而是保障国家发展环境的必要支撑,其存在本身就遏制了冲突风险。 韩国专家的论断,本质上是对现代战争规律的解读。 军事对抗早已不是单一装备的比拼,而是体系实力、战略环境与后勤保障的综合较量。 美国航母的数量优势,在立体化防御网络与技术代差面前逐渐消解,而中国依托本土构建的防御体系,更符合现代战争的实战需求。 这场力量对比的背后,是和平发展理念与霸权思维的差异。 中国从未寻求军事扩张,防御体系的完善只为守护主权与发展成果。美军的全球部署困境,则折射出霸权战略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 “中国胜利” 的结论,实质是对 “防御优于进攻”“体系胜于个体” 的现代军事逻辑的认可,更是对和平力量的肯定 —— 强大的防御能力,恰恰是维护区域稳定的重要基石。
中国武器下一个需要实战检验的,很可能就是能不能击落美国的F-35隐身战机,眼下来
【2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