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建议中小学恢复不及格就留级的制度!”男子发视频称,现在的教育有个大问题,甭管孩子学没学会,考试考几分,反正到点就升级,这是把教孩子当成了流水线上的任务,只要走完了9年义务教育的流程,至于孩子学了多少不重要,这简直就是自欺欺人! 然而,事情远不止于此。这个男子的话一针见血,却也触碰了许多家长心底的痛点。我们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是只会“走过场”的“合格品”,还是真正有能力面对未来挑战的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人?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每次考试只为了“过关”,只为了不被留级,是否真的在学习?还是只在应付?这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对教育的误解,是对“成功”定义的偏差。 很多人会说:“留级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会让他们变得自卑。”但难道不留级也一样吗?只不过,我们用“不要伤害自尊”的借口,把那些本该受到挑战和激励的学生,变成了“逃避者”。教育,难道就只是让孩子们“过得去”吗?还是应该让他们在挫折中成长,在失败中反思?如果没有留级的压力,孩子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习惯于安逸”,缺少那份“必须努力,才能突破”的动力。 有人会说:“留级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但我想问,难道不正是因为没有了“留级”这个后盾,很多孩子才会变得放松?没有压力的教育,反而让他们失去了“奋发向上的动力”。试想一下,一个没有“留级”威胁的学生,是否会在遇到困难时,真正有勇气去面对?还是会选择逃避、妥协?反而,适当的压力,能激发潜能,让孩子们在跌倒后学会爬起来,变得更坚强。 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本质不应是“流水线式的生产”,而是培养有思想、有责任感的未来公民。我们要的不是“会考试”的机器,而是会思考、会创新、懂得责任的年轻人。留级制度的恢复,或许正是我们对“教育本质”的一次反思。它提醒我们:教育不是简单的“等级竞争”,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挫折中找到自我,学会坚持,学会成长。 因此,也许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一群“及格”的孩子,还是一群懂得为自己未来负责、有勇气面对挑战的人?也许,是时候重新审视那“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让留级成为一种激励,而不是一种惩罚。只有这样,未来的社会,才能真正拥有有思想、有担当的栋梁之才。
语出惊人!87岁姜伯驹院士直言:“不是别人要卡我们的脖子,而是我们用教育卡住了自
【8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