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宋庆龄在上海问道:“陈赓,你指挥的军队有多少人呢?”面对师母询问,陈赓只得回答,他稍显尴尬地说:“大约二十多万。”[无辜笑] 这个数字背后是长达二十七年的革命征程,从湘江畔的热血青年到统领雄师的兵团司令,他实际指挥着十五万将士。 1922年19岁的陈赓在毛泽东主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接触马克思主义,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岁末转为中共党员,这段经历奠定了他毕生的革命信仰。 1924年5月,他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与左权、徐向前成为同窗,在军校期间,他的军事天赋很快显现,各科成绩名列前茅。 1925年第二次东征时,陈赓在华阳镇战役中冒着炮火背负蒋介石脱离险境,这件事后来常被提及。 1926年他受组织委派,秘密前往苏联远东地区,在红军特种部队学校学习爆破、密写等情报技术,这套训练体系后来成为我军情报工作的基石。 1927年回国后,陈赓化名“王庸”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有趣的是,国民党悬赏捉拿“共党要犯陈赓”时,特务们常向化名王庸的他打听线索,这个真实发生在辣斐德路的故事,至今仍是党史中的传奇片段。 1938年3月的神头岭伏击战堪称抗战经典战例,当时日军108师团沿邯长公路西进,连克数城直扑黄河渡口,刘伯承勘察地形时发现,神头岭附近的旧工事稍加修整即可使用,陈赓指挥的386旅担任主攻,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在公路两侧构筑立体火力网。 战役打响当日,769团伴攻黎城成功诱敌,当日军辎重队进入伏击圈时,等待多时的八路军突然开火,这场持续两小时的战斗歼敌1500余人,缴获骡马600余匹及大量军用物资,日军随军记者本多德治在战地日记中写道:“神头岭之战堪称八路军游击战的典型范例。” 1950年11月陈赓率志愿军第三兵团入朝参战,面对美军的立体火力优势,他总结前期战役经验,提出坑道防御体系构想,在铁原地区,官兵们构筑起总长200公里的坑道网,这些工事能有效抵御重型炸弹的直接命中,统计显示采用坑道战术后,我军伤亡率下降约65%。 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这些纵横交错的地下长城经受住了190万发炮弹的考验,这种战术后来被全线推广,成为朝鲜战场的重要作战模式。 从黄埔军校的课堂到朝鲜战场的指挥所,陈赓的经历折射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特殊历程,即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始终保持着对师长的尊敬,1951年回国述职期间,他仍抽空探望养病的宋庆龄,细致讲述朝鲜战场的坑道施工技术。 网友们敬佩不已: “老一辈的革命情怀真是没得说,解放上海第一件事是去看望师母,重情重义,现在多少人能做到?” “原来陈赓大将还做过特科工作,真是全能型人才,能带兵打仗还能搞地下工作,太厉害了!” “神头岭伏击战真是经典!看描述就觉得刘伯承和陈赓的战术配合天衣无缝,把日军耍得团团转。” “看完才知道坑道战术原来是陈赓在朝鲜战场推广开的,这真是对付美军火力的绝佳办法,减少了我们多少伤亡啊。” “二十多万兵力还觉得不好意思回答,那时候的革命者真是纯粹,想的不是自己官多大,而是革命成不成功。” 您认为,陈赓将军身上最值得当代人学习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陈赓纪念馆
八路军129师的四巨头,地位有多高?“1937年8月25日凌晨,刘伯承低声对徐
【2评论】【11点赞】
用户12xxx77
以宋庆龄的身份及修养会问这样无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