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这么好吃,中国人为什么不把土豆当主食,而在欧美却是主食?其实原因很简单:土豆这东西,终究更适合欧洲的水土,并且,它传入中国的时间太晚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土豆这么好吃,中国人为什么不把土豆当主食,而在欧美却是主食?其实原因很简单:土豆这东西终究更适合欧洲的水土,并且它传入中国的时间太晚了,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同样一种作物,在不同地方的命运能差这么多。 欧洲人一年吃掉八九十公斤土豆,俄罗斯人更夸张,能吃到一百七十公斤,咱们中国人呢?平均一年才吃十四公斤,连人家零头都不到,这背后藏着的门道,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 土豆原本是南美安第斯山的特产,十六世纪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刚开始欧洲人也不待见它,觉得这黑不溜秋的玩意儿不吉利,可架不住后来战争多、荒年多,为了活命只能硬着头皮种。 没想到这一种,倒发现了土豆的好处:耐寒、高产、不挑地,在那些土质贫瘠、种啥啥不长的地方,土豆照样能收上来两三千公斤,欧洲那会儿正缺粮食,土豆算是解了燃眉之急,慢慢就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等土豆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已经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事了,那时候中国的粮食格局早就定型,南方人家家户户种水稻吃米饭,北方人世世代代种小麦吃面食,这习惯少说也有几千年了。 土豆一开始只在皇宫御膳房里露个脸,普通老百姓根本见不着,等到清朝才开始往民间推广,主要是在那些山区、旱地这种种别的作物不太行的地方,说白了,土豆在中国从一开始就是“备胎”的角色。 这里头最关键的问题,还得说气候,土豆这东西天生就是个怕热的主儿,最喜欢凉快的环境,温度一超过二十二度就开始闹脾气,欧洲大部分地方气候温和,德国、法国、荷兰这些国家的温度刚刚好。 这些地方种出来的土豆个头大、产量高、品质稳定,荷兰的土豆能达到每亩近三千公斤,美国也能到两千八九,产量摆在那儿,农民自然愿意种,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了,除了东北、西北这些地方气候合适,大部分地区夏天都太热。 尤其是人口集中的中原和南方,动不动就三十多度,在这种环境下种土豆,第一年产量还凑合,第二年就开始往下掉,第三年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福建有个种了二十年土豆的农户最有体会。 每次都得从东北买种子,种两三年就得换,成本高不说,产量还越来越差,全国平均下来,土豆亩产才一千二百多公斤,连欧美国家的一半都不到,产量上不去,储存又是个麻烦事。 土豆含水量高,放不了多久就发芽,发了芽还有毒,不像大米和面粉,往粮仓里一堆,放个三年五载都没事,过去没冰箱的年代,这可是大问题,谁家敢把不好存的东西当主粮?万一碰上个灾年,粮食坏了可怎么办?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得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说起,咱们吃饭讲究个搭配,主食是用来衬托菜的,最好味道清淡,别抢了菜的风头,米饭和馒头就是这个特点,本身没啥味道,配什么菜都合适。 可土豆不一样,它自己就带着浓重的味道,蒸着吃、煮着吃都有股子土豆味,跟菜一起吃容易串味,而且土豆吃多了容易烧心、反酸,肚子还胀,远不如米面吃着舒服,欧洲人对这些倒不在意。 他们吃饭本来就简单,水煮土豆加点黄油,或者烤熟了撒盐,就能当一顿正餐,土豆在他们那儿就是用来管饱的,配着肉、香肠一起吃,习惯成自然,说到底,土豆在中国没能成为主食,是时机、环境、习惯多方面原因叠加的结果。 它来得太晚,赶上中国的粮食体系已经成熟,没有它的位置,它对气候太挑剔,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种不出高产量,它的特性也不符合中国人对主食的要求,不管是储存还是口感都差点意思。 这些年国家也想推土豆主粮化,把它做成面条、馒头,可老百姓不太买账,一是价格贵,土豆面条比普通面条贵好几倍,二是口感不如传统主食,吃着总觉得差点味道,饮食习惯这东西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得慢慢来。 不过话说回来,土豆虽然没当上主食,却在配菜的位置上混得风生水起,酸辣土豆丝、土豆炖牛肉、干锅土豆片,这些菜哪个不是下饭神器? 它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也算是另一种成功,有时候想想,人生不也是这样吗?不一定非得当主角,找对位置发挥所长,一样能活得精彩。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吃货”改变世界:小土豆如何成为欧洲人的主食?
土豆这么好吃,中国人为什么不把土豆当主食,而在欧美却是主食?其实原因很简单:土豆
如梦菲记
2025-10-14 09:47:39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