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们救美国,是雪中送炭。今天,我们再救美国,就是养虎为患。时代已经变了,我们自己的经济,已经不再依赖美国。 我们的钱,要用来建自己的高铁,搞自己的芯片,而不是去填一个注定要崩盘的无底洞。 救与不救的选择,从来不是意气用事,而是对实力格局和现实风险的清醒判断。2008年那回,我们出手不是出于仗义,而是实在没得选。 刚加入世贸没几年,国内经济的半条命都拴在出口上,美国市场一打喷嚏,我们的外贸企业就可能感冒倒闭。 为了稳住局面,我们不仅买了大量美债,还推出刺激计划拉动需求,可很少有人留意到,那次救援留下的隐性代价。 当时重点扶持的传统制造业很快出现产能过剩,钢铁、水泥等行业的调整阵痛持续了好几年,而本可以更早发力的高端制造,节奏也被打乱了。 然儿,我们帮美国缓过劲来,对方转头就在2010年搞起了高科技出口管制,卡住了我们产业升级的脖子。 那时的救美,本质是被全球分工绑住后的自保,是不得不做的妥协。 如今美国的债务危机,早不是当年那种能靠外部输血就能缓解的短期困难,而是根上的制度性溃烂。 现在美国欠的钱已经快摸到38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要扛近11万美元的债,比很多家庭一年的收入还高。 这钱还不是花在了能生钱的地方,而是被三大块固定支出拖住了——社保、医保和债务利息。 2025年光是还利息就要花掉1万多亿美元,政府每收100块税,有26块多都得用来还利息,剩下的钱连基建和教育都不够投,更别说发展实体经济了。 这种入不敷出已经成了常态,就算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赤字占比也远超过去五十年的平均水平,完全是在靠借新还旧滚雪球。 美国自己也清楚这窟窿填不上,就想着把盟友和伙伴拉来垫背。 欧洲的工业企业被高关税逼得要么迁到美国,要么直接倒闭,德国汽车巨头在本土的产能都砍了三成。 日韩更是被强逼着交出芯片技术,连自己的核心产业都保不住。连亲近的盟友都这么算计,对着中国就更没客气了。 2025年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公开喊着要拉盟友对抗中国,转头就在南海把侦察机活动增加了四成,还把F-35部署到了菲律宾。 一边伸手想让我们买美债填窟窿,一边拿着我们的钱升级武器围堵我们,这种事换谁都不会干。 网友说得透彻,“2008年是坐在同一条破船上不得不一起舀水,现在我们早换了结实的新船,没理由陪他沉”。 这些年我们的经济早换了内核,2024年国内消费和投资对增长的贡献超过六成,外贸依存度降到了三成以下,美国市场的影响早就没那么大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在悄悄搭建自己的安全网。 手里的美债从巅峰时的1.3万亿减到了7307亿,是2009年以来最少的,与此同时,央行连续十个月增持黄金,就是为了少受美元波动的影响。 在贸易上,和中东买石油用人民币结算,跟金砖国家做生意也绕开美元,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把人民币当成储备钱,虽然现在占比还不到3%,但已有三成的央行计划未来十年增持。 这些动作不是要跟谁对着干,而是不想再被别人的债务危机绑架。 我们手里的钱,现在每一分都得用在刀刃上。 国内的高铁网还在往县城延伸,偏远地区的出行便利度还差得远。 第三代半导体、自主操作系统这些卡脖子的技术,每一项都需要持续砸钱研发。 地方债要化解,青年就业要保障,这些都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 把钱投在这些地方,既能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好,又能夯实自己的实力,比扔给一个只会花钱的“无底洞”强百倍。 有人担心美国崩了全球会受影响,可现在的情况早就不一样了。 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里的占比已经从多年前的七成跌到了五成多,很多国家都建了本币结算机制,就算美国债务出问题,也不会像2008年那样引发全球连锁反应。 反而美国要是能停下到处挑事的脚步,把钱用在自己国内,说不定还能缓口气。 但从它现在的做法看,显然没打算改,还在靠印钱和割盟友维持表面繁荣。 2008年的救援是无奈,现在的拒绝是清醒。 时代变了,我们的优先级也该变了,与其操心别人的烂摊子,不如把自己的日子过扎实。 救与不救的选择背后,其实是看清了谁才是自己的底气,你觉得呢?来评论区聊聊。
日媒道出了真相!日本表示,对于中国的反制,美国明显出现了误判!10月11日,日经
【178评论】【18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