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为何当了2个月的志愿军司令,便被调离,有3大原因。抗美援朝期间,彭德怀因为身体不佳的原因,由陈赓作为顶替,但我们会发现他只当了两个月的志愿军司令,结果就被调离,回顾一番我们能发现其中有三大原因起效。 首先,陈赓接手抗美援朝的时候,局势基本已经稳定,美方的反攻被限制在一定区域内,陈赓在当地能够做的事情有限,且剩余的情况属于战果处理,没必要消耗更多人力。 这就导致组织上偏向把陈赓调入其他地方继续对紧急事务做出规划,而当时恰好有这样的规划,也就是中国军事学院的创建,要知道这个学院事关中方早期发展阶段的军事保障。 对中方来说,这相关工程意义重大不容有失,反观抗美援朝的尾声,大多数将领可以处理这个情况,而另一方面的军事学院培养更需要专业人才,而陈赓毕业于黄埔军校。 从整体角度来说,陈赓无疑是在教育方面有着一定认知的,在红军期间,陈赓也是从事相关职务不少的时间,在各个军事领域都有了解,而且能够深入浅出的进行解析。 因此,陈赓非常适合去担任这样的职务,出于这个方向的考虑,让陈赓处理好抗美援朝的基础后再去投身军事教育建设才是最为理智的选择,更何况接手的邓华也非常出众。 在这种情况下,陈赓被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调回,然后开始了中国军事培养的建设,邓华正式接任,一些安排都是有条不紊的,而并非说因为信任导致的临时换将。 说实在的,当时朝鲜战场来到对峙阶段,战线本身已经难以变动,这时候如果没有任何把握就换将不太现实,所以军中肯定有相应的想法,邓华也确实能够处理好现场的情况。 其次,中方想要前线后方协同发展的想法非常清晰,也就是说,中方在自身需要发展的情况下展开抗美援朝,其实还是想着要补足发展短板,而陈赓正常替换回到后方能够推进该战略。 所以说,正常以彭德怀治病养伤,陈赓控制战局,邓华收尾的做法,就能够做到收益上的最大化,我们要知道,当时国内军事发展处于关键期,如果没有这时候的军事培养并行发展。 后续的两弹一星等等研发项目,是很难维持原有发展速度的,所以综合来看,这样的安排符合真实需要,最后就是对环境的熟悉,因为对比邓华,陈赓属于后来者,对具体情况不清楚。 所以说,当推进到收尾阶段时,比较适合由邓华展开后续工作,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解放军在抗美援朝上采取最为务实的态度,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部署人员。 总体分析,解放军的安排确实符合发展需要,中方的军事培养在五十年代时确实迎来加速,然后得以展开后续的项目研发工作,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陈赓留下或许能够创造更多战果。 参考资料: 诵党史 · 践初心(58)| 陈赓:献身国防事业的开国大将丨澎湃新闻
最近《沉默的荣誉》热播,让吴石将军的故事火了。可很少有人知道,和他一样藏在国民党
【1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