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前脚答应对华出口铁矿石使用人民币结算,可后脚就打算和美国签下关键矿产协议,还准备为新稀土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这波操作看着矛盾,其实全是围着利益算盘打转。就拿铁矿石人民币结算说吧,之前必和必拓那叫一个硬气,死活不肯松口,一门心思要美元计价,还想把2025年长协价涨15%到109.5美元一吨。 他们敢这么横,无非是觉得中国钢厂离不开他们的高品位矿石,吃定了买方市场的依赖。可这回中国直接来了招狠的,9月底就暂停接收必和必拓所有美元计价的铁矿石,连已经装船的12艘货轮都不让清关,堆在港口外天天烧钱,一天损失就得几千万元。 更要命的是,中国早不是当年只能被动接受的状态了。巴西淡水河谷早就签了300亿元人民币的长期合同,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企FMG不仅接受人民币结算,还主动找中国借了142亿贷款搞矿区建设,承诺用铁矿石还债。 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地方储量高达50亿吨,品位能到66%-67%,配套铁路都通车了,11月就要开始装船,明年1月就能运到中国,远期年产目标1.2亿吨。 有了这些替代选项,中国对澳大利亚铁矿的依赖度已经降了,2024年进口占比就比前一年跌了2.44个百分点,2025年前八个月又降了12个点,必和必拓彻底陷入孤立,力拓和FMG都先一步妥协了,它不低头不行。 再说铁矿石对澳大利亚的分量。这东西可不是普通商品,开采成本才20多美元一吨,卖给中国常年能到100美元以上,每吨净赚80美元,简直是躺着赚钱的生意。 中国每年要吃全球75%的海运铁矿石,之前澳大利亚占了六成份额,这部分收入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经济大盘。港口里飘着的万吨货轮、矿场停摆的风险,让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都急了,主动呼吁中国恢复进口,说暂停采购让人"失望",这姿态放得够低了。 而且人民币结算现在也是大势所趋,全球金属贸易里人民币占比都从2020年的2.1%涨到2025年三季度的9.2%了,再扛着美元结算,只会把生意让给别人。 可转头跟美国签关键矿产协议,又是另一套逻辑。 这事儿跟"四方安全对话"搞的"关键矿产倡议"直接挂钩,美日印澳7月份就宣布要搞供应链多元化,明着说就是担心依赖中国。今年4月中国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更是急着找替代来源,国务卿鲁比奥专门跟澳大利亚外长黄英贤聊这事,要深化关键矿产合作。 澳大利亚心里门儿清,自己跟美国是军事盟友,安全上离不开人家的庇护,在战略资源上搭把手,能巩固这种盟友关系,还能拿到美国的市场和技术支持,这笔政治账必须算。 稀土就是他们的突破口,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里占绝对优势,澳大利亚想借着美国的需求分一杯羹。给新稀土项目砸钱,就是要培育自己的产能,既能卖给美国填供应链的窟窿,又能摆脱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毕竟稀土跟铁矿石不一样,下游是新能源、军工这些高附加值领域,长期收益比铁矿石稳定。 而且跟着美国搞"供应链韧性",还能蹭上其他盟友的订单,日本、印度都是这个倡议里的成员,后续说不定能形成新的贸易圈子,澳大利亚可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这里面还有国内政治的考量。 阿尔巴尼斯领导的工党刚在2025年大选中大胜连任,势头正盛,他们想搞"战略自主",但又不敢真的跟美国脱钩。铁矿石人民币结算能安抚国内的矿业巨头和依赖出口的州政府,保住短期经济收益;跟美国签关键矿产协议又能稳住保守派和军方,平衡外交立场。 这种"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打法,是澳大利亚这些年的惯用套路,看似左右逢源,其实是想两边都不得罪。 更有意思的是,铁矿石和关键矿产在澳大利亚的产业布局里本来就不冲突。铁矿石主要集中在西澳的皮尔巴拉地区,客户基本锁定中国;稀土项目多在北澳,瞄准的是欧美市场,两条线并行不悖。 接受人民币结算不影响稀土卖给美国,给稀土项目投钱也不会让中国停止买铁矿,相当于把不同资源的筹码用在不同的棋盘上。 说到底,澳大利亚从来都是利益优先,答应人民币结算是因为手里的铁矿石筹码快不管用了,再不妥协就要丢市场。跟美国签协议是看中了政治庇护和新的资源赛道,想给自己留条后路。 这种看似矛盾的操作,其实是把现实主义玩得透透的,既不想放弃中国这个大买家,又想抱紧美国的大腿,算盘打得隔着太平洋都能听见响。只是这种平衡术能不能玩长久,还得看大国博弈的风向,毕竟资源贸易从来都不只是生意,背后全是战略较量。
荷兰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后,中国禁止出口安世中国生产的部件和组件。这就意味着荷兰安
【45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