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台湾居然停办双城论坛,这是完全看不清大势! 台北市原本订好要和上海办每年一次的“台北—上海城市论坛”,很多年都当成两岸少数还能正常沟通的管道。这次原定在九月下旬举行的论坛,台北市府突然宣布要延期,官方说是要“更周延准备”。这个说辞放在台面上听得过去,但背后牵涉的东西远比一句“准备要更充分”复杂得多。 接下来就出现两套互相指责的说法。大陆那边透过国台办强调,愿意继续推动两岸交流,但前提是要坚持“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国台办发言人还指向台当局,说有人在搞阻挠,拿政治立场来卡事情,叫人不得人心。 岛内反应更热闹。陆委会口风是被通知很突然,他们原先已在准备签证、人事安排等等,结果一夜之间又听说延期,有人说是“技术性卡关”,有政治人物直接把责任往对方身上推。 甚至出现那种戏谑性流言,说什么对口方想安排“高规格会见”被拒,借此把延办说成是台北市在“得罪”大陆高层。台北市长方面则反驳这些传闻,说某些说法太会编故事,不要凭空造剧情。 把这些公开的点连成线,会看到几个关键事实:一,双城论坛有现实功能,牵涉到城市层面的合作备忘录、观光、医疗、学术交流,这些不是空谈。 二,流程需要中央部会同意、签证跟安排行程都要走程序;光把这些摆在眼前,就能理解为啥看似“技术性问题”的延期,会被政治化、被外界放大。 再说一点大家爱讨论的爆点:有声音把责任往国民党身上推,说国民党在两岸议题上的态度根本没变,表面主张交流、实则没能把内部或中央资源整合好,导致对外事务被卡住,最终让“交流窗口”关上还被扣上政治帽子。 另一面也有声音指向民进党,认为当局为选举、为对内政治需要,会设下门槛来展示“防堵统一势力”的立场。 可以看到,这场风波压根不是单一政党能承载的——它暴露出两岸交流的制度性脆弱:任何一环出问题,全部连锁反应。 把视角再往外推一点。国际环境有变,地区安全议题变成热锅。台海周边的军事动作、军机绕台、军舰演训等,几乎成了关注焦点,民众感到交流减少、风声更紧,情绪容易被放大。 于是两岸本来用来缓和的城市级交流,变成政治博弈的筹码。某些声音甚至断言:既然对话渠道不稳,硬实力的展示就更有人气了。这种判断听上去硬气,但会把日常民生和商务往来推到边缘,最终受苦的是普通市民和业者。 那到底谁输谁赢?现实是多输。台北—上海的企业交流、學術合作、觀光業者先受伤;岛内支持交流的人士被迫减弱平台;对岸也失去一个可以做地方合作的窗口。 政治上,国民党拿不出强有力的协作证据,民进党也被指控在必要时候阻断沟通,两岸关系的“温度计”彻底被打乱。等到选举、经贸或意外事件来敲门时,修复的成本只会更高。 要想把事情往前推,需要制度化保障,而不是每次靠人情、靠单一人物的善意。城市论坛这种机制,得把MOU 的内容核可流程理顺,签证与接待的权限要明确分工,遇到政治敏感的议题应有“避雷条款”。 让项目能在不触底线的情况下继续运作。没有这些,今天的“延期”就会变成明天的“再延期”,最后台北市民、企业、学者都只能干着急。 两岸关系不是谁赢谁输的选美赛,它要的是耐心、制度和对普通人生活的尊重。呼吁各方把台北—上海这样的地方交流平台恢复成真正能运行的机制,别再把它当成政治操弄的道具。 做得到,台海就少一分危机;做不到,大家就继续在互相指责里消耗能量,最后受伤的还是社会与民生。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回应“双城论坛”延期 国台办:民进党当局阻挠破坏不得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