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条件更好,带着你的孩子移民美国吧!” 这是我国医学专家吴天一前往美国与家人

英明果断雪梨 2025-10-16 06:40:10

“美国条件更好,带着你的孩子移民美国吧!” 这是我国医学专家吴天一前往美国与家人团聚时,他的妹妹提出的诱惑,当时美国的一所大学为了留下这位中国的人才,也开出了丰厚的条件。然而吴天一的回答却让他的妹妹和父母失望了…… ​​家人的失望不难理解。1948年,11岁的吴天一就和远在美国的亲人断了联系,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 你知道吗?吴天一当时看着妹妹递过来的美国绿卡,手指都没碰一下,只是端起桌上的咖啡,慢慢说:“我走的时候,青海的牧民还在因为高原病丢命,我不能留下他们不管。”这话让原本热闹的餐桌瞬间冷了下来,妹妹红着眼眶反驳:“三十多年我们没见,你就不能为家人想想?美国有最好的医院、最高的薪水,孩子也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父母坐在旁边,没说话,却一个劲地给吴天一夹菜,眼神里满是期盼。 可他们不知道,吴天一心里装着的,是比亲情更沉甸甸的责任。1958年他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主动申请去青海支援——那时候的青海,高原病是牧民和建设者的“催命符”,有个县的牧民队,一次转场就因为急性高原肺水肿没了5个人,连个能治病的医生都没有。吴天一第一次跟着医疗队进牧区,看到牧民抱着呼吸困难的孩子跪在雪地里哭,他就暗自发誓:“一定要把高原病的根给拔了。” 在美国团聚的半个月里,妹妹天天带着他看学区房、逛医院,美国那所大学的院长还专门飞来见他,承诺给他建专属的实验室,年薪是他在青海的20倍。可吴天一满脑子都是青海的事——他走之前,刚收集了300多份牧民的高原病样本,还没来得及分析;还有那几个跟着他学急救的藏族徒弟,还等着他回去教新的诊疗方法。有天晚上,他给青海的同事打电话,听到那边说“最近又有两个牧民因为高原脑水肿住院了”,挂了电话就跟父母说:“爸、妈,我得回去,那边的人需要我。” 父母当时就急了,父亲拍着桌子说:“我们就你一个儿子,好不容易团聚,你又要走?你知道这三十多年我们怎么过来的吗?”吴天一红了眼,却没改口:“我知道你们苦,可青海的牧民更苦。我是医生,不能看着他们等死。”他给家人留了张字条,连夜订了回国的机票,字条上写着:“等我把高原病治好,一定回来陪你们好好过日子。” 可这一回去,就是一辈子。他带着团队在海拔4000多米的昆仑山安营扎寨,白天跟着牧民转场,收集样本、记录数据,晚上就在帐篷里整理资料,常常冻得手都握不住笔。有次为了研究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他亲自背着氧气罐爬唐古拉山,结果自己突发肺水肿,差点丢了命,醒来第一句话就是“数据记下来了吗?”。他的妻子后来回忆:“那时候他每年有300天在牧区,晒得跟藏族同胞一样黑,手上全是冻疮,回家连孩子都快不认识他了。” 美国的妹妹后来又给他写过几封信,说父母身体不好,劝他回美国,可他每次都回信说:“再等等,等我把高原病的防治体系建起来。”直到1992年,他终于牵头制定出《中国高原病诊断标准》,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高原病的完整诊疗规范,青海的高原病死亡率一下子降了60%。这时候他才想着去美国看父母,可没想到,父母已经永远等不到他了——妹妹在信里说,父母临终前还拿着他的照片,念叨着“天一什么时候回来”。 吴天一后来在采访里说:“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可我不后悔。如果再选一次,我还是会回青海。”他不是不爱家人,只是在“小家”和“大家”之间,他选了更需要他的那一个。美国的条件再好,也留不住一颗装着祖国的心;家人的期盼再深,也抵不过牧民们对生命的渴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 阅读:1357

评论列表

王中灵

王中灵

34
2025-10-16 07:29

致敬吴老

严冬

严冬

24
2025-10-16 12:10

我们的国家就有这样一群为国为民的科技人才,他们把对父母对家人的爱都写进了教材,写进了大众的心里,我的国,我爱你!

似曾相识

似曾相识

14
2025-10-16 12:32

正是得惠于我们的这些伟大的前辈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祖国再一次成为引领人类文明前进的先锋。

用户10xxx72

用户10xxx72

7
2025-10-16 17:41

好样的,吴老。

猜你喜欢

英明果断雪梨

英明果断雪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