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罕见发声:“我是台湾人并没有错,我是中国人,因为我是念中国书长大的,受的是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0-16 17:54:55

蔡英文罕见发声:“我是台湾人并没有错,我是中国人,因为我是念中国书长大的,受的是中国式教育”,媒体怒斥蔡英文的“双面话术与真实“台独”底色。 二十多年前,在台湾的立法机构里,蔡英文曾有过一次广为人知的表态。那是在2000年5月29日,面对质询,她坦然说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这个“中国人”的身份,她归因于成长背景——念的是中国书,受的是中国式教育。这个说法,在当时岛内并不算稀奇,甚至被看作一种平衡各方的聪明话术,核心观点和马英九早期的论调颇有几分相似。 但谁能想到,这句看似温和的话,在24年后竟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一段令人唏嘘的轨迹。本文不打算简单地给一句“双面人”的评价,而是想聊聊,“中国”这个符号,在她的政治叙事里,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三重嬗变。 起初,“中国”是一份可以借用的“文化遗产”。将身份认同绑定在“念中国书”这种个人经历上,巧妙地绕开了敏感的政治定位,塑造了一个理性温和的形象。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无疑是一种争取最大公约数的有效策略。 然而,策略终究是为目的服务的。2016年她上任后,一切都变了。她拒绝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直接导致两岸官方沟通机制中断。那个挂在嘴边的“文化中国”,在她掌握权力后,就被迅速抛弃了。 紧接着,她试图在经济上与一个“无法摆脱的现实”切割。为了降低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她大力推行“新南向政策”,同时对大陆商品进口设置了重重障碍。 可现实狠狠地打了脸。数据不会说谎,2022年,台湾对大陆的出口额高达2190亿美元;到了2024年,大陆与香港依然是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贡献了近700亿美元的顺差,占其总出口的三成以上。 这种矛盾显得格外讽刺:政治上高喊“脱钩”,但每当岛内产品滞销,第一个想到的求助对象还是大陆市场。台湾除了半导体,整体产业链竞争力并不算强,这种依赖性是刻在骨子里的。 这种硬脱钩的后果,最惨的莫过于观光业。想当初2014年,大陆游客赴台多达418.4万人次,几乎占了半壁江山。而到了2024年前八个月,这个数字骤降至区区26.1万人次。结果就是,台湾观光产业在2024年出现了高达6922亿元新台币的产值逆差。 政治上的切割与经济上的依赖,构成了一个难以自洽的悖论。为了从根子上解决这个矛盾,她选择了一场从下一代入手的“文化重塑工程”,试图将“中国”彻底塑造成一个“历史负资产”。 她一上任,就废除了马英九时期的“微调课纲”,换上了被外界称为“去中国化”的“12年国教课纲”。这可不是小修小补,而是伤筋动骨。 在新课纲里,商周到宋元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在初中阶段被压缩到一个单元里,并被塞进了“东亚史”的框架。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为了淡化中华文化的影响,强化所谓的“台湾主体意识”。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很多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的认知变得模糊,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台湾和中国是两个国家。就连马英九都对此感到震惊,岛内教育界更是痛心疾首,批评这是在“毒害下一代”。 为了确保这条路能走到底,她还任命了郑丽君这类有鲜明“台独”倾向的人士,去掌管文化和教育部门。 从可以利用的“文化乡愁”,到经济上离不开却政治上要对抗的“他者”,再到教育上必须清除的“历史负资产”,这条轨迹清晰地展示了其言论服务于当下,而行动着眼于未来的核心逻辑。 也难怪大陆方面如今的策略,是直接绕开台湾当局的领导人,转而与洪秀柱、苑举正等岛内统派人士沟通交流。大家也都看明白了,评判一个人,终究还是要“观其行”,而非“听其言”。毕竟,一时的言辞可以伪装,但长期的行动,才是一个政治人物留给历史的最终答案。 信息来源:蔡英文罕见称自己是中国人,媒体怒斥她“双面话术”“真实台独”2025-07-23 13:03:19网易新闻

0 阅读:95

猜你喜欢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