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98%出口商品卖给中国,可为什么市场上很难见到?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出口的很多商品普通人都用不到! 朝鲜98%的出口商品都流向了中国,这个比例在全球国际贸易里确实算得上独一份,但你在超市货架、网购平台上想找个印着“朝鲜制造”的物件,简直比大海捞针还难,不是这些商品没进来,而是它们换了身“马甲”,藏到了普通人看不见的产业链上游。 撑起朝鲜出口半边天的居然是假发这类听起来不起眼的物件,2023年朝鲜对华出口的假发及半成品价值高达11.8亿元,占了其全年出口总额的57%还多,说是“创收顶梁柱”一点不夸张。 但你去理发店做造型,或者在网上买假发套,根本见不到“朝鲜假发”的招牌,因为这些货刚到中国就进了加工厂。 河南许昌是全球有名的“假发之都”,这里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品牌就有好几个,而当地不少工厂最核心的高针钩织环节,早就交给了朝鲜工人来做,他们手工钩织的发块细密又逼真,比国内自动化生产的质感还强。 这些从朝鲜运来的半成品,经过许昌工厂的清洗、染色、定型,最后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要么卖到欧美市场,要么流向国内美发店,等戴到消费者头上,谁还能想起它最初的源头? 山东青岛的假睫毛产业也一样,全球70%以上的假睫毛都从这儿出来,而当地工厂的毛发原料,很多都是来自朝鲜的原生长发,朝鲜女性基本不染发,这些原生发丝在美妆行业里算得上“优质货”,可加工完谁也看不出它的出身。 除了假发,矿产资源是朝鲜另一大出口支柱,2023年这部分出口额约2亿美元,占总出口的11%以上。 朝鲜国土虽不大,地下却藏着不少宝贝,光是铁矿石储量就有90到110亿吨,煤炭更是多达3000亿吨,而且开采成本还不高。 但这些矿产从朝鲜运到中国后,从来不会顶着“朝鲜铁矿”“朝鲜煤炭”的名头现身,而是直接送进河北、辽宁的冶炼厂,炼成钢铁后再加工成汽车零件、建筑钢材。你家装修用的钢筋、开的汽车里的合金部件,说不定就有这些朝鲜矿石的成分,可没人会闲着没事追问“这吨钢的原料来自哪”,自然也就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早些年矿产更是中朝贸易的“重头戏”,2014年的时候,煤炭一项就占了朝鲜出口的34%,铁矿石占6.6%,只不过那时候这些矿产也都是以原矿形式进来,直接融入了中国的工业生产链。 就算是相对贴近民生的土特产,也照样玩“隐身术”,朝鲜东部海域水质干净,产的鳕鱼、鱿鱼品质不错,这些海产品多是冷冻后出口到中国东北,成了当地菜市场里的常客,但包装上通常只有“冷冻海鲜”的字样,不会特意标注“朝鲜产”。 还有大名鼎鼎的高丽参,朝鲜产的因为生长环境特殊,在保健市场很受欢迎,可大多也是以“原料参”的形式进来,经过国内企业的切片、包装,或者搭配其他食材做成养生礼盒,摆上货架时早就换了国内品牌的标识,只有盯着供应链的内行人才知道源头在哪。 至于朝鲜出口的毛料,2023年总额达到5300万美元,这些原料用来做围巾、手套等保暖用品,却要先送到中国加工厂深加工,最后贴着欧美品牌的标签流向市场,消费者根本没法辨别它们的原产地。 之所以会这样,核心还是朝鲜的出口商品大多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受国际制裁和技术水平限制,朝鲜工厂的设备大多比较老旧,很多工序只能靠手工,比如假发厂工人一天的产量只有中国自动化工厂的十分之一,还常出现长短不一的问题,自然只能做半成品 钢铁厂炼出的粗钢杂质多,必须靠中国工厂再加工才能用,而且朝鲜没钱更新港口设备,连出口货物的包装都还是简易纸箱,根本达不到国际市场的成品标准。 更现实的是,朝鲜试过往东南亚出口海产品,可没冷链设备,货到了都不新鲜,最后只能放弃,转头靠中朝边境的短途运输保证新鲜度。 对中国来说,这些初级产品刚好能补上产业链的“小缺口”:国内假发产业缺原生长发原料,朝鲜的货正好满足需求 从朝鲜进口铁矿能就近送东北冶炼厂,省了从澳大利亚、巴西进口的长途运费。而朝鲜也能稳定换回急需的物资,2022年中国给朝鲜出口的原油及相关产品就有5亿美元,还有光伏面板、拖拉机、家电这些民生和工业必需品。 这种互补让朝鲜98%的出口都锁定了中国,却也让这些商品只能以“隐身”的方式存在,它们藏在假发套的发丝里、建筑用的钢筋中、菜市场的冻鱼堆里,普通人每天可能都在接触,却永远不会把它们和“朝鲜制造”联系起来。
贝森特喊话中国,愿意放弃100%加税,但是稀土限制必须取消美国
【1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