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刚把中资芯片厂强制接管,中国反手就把仓库大门上锁——安世半导体惠州、上海两大

鉴清评趣 2025-10-17 11:50:08

欧洲刚把中资芯片厂强制接管,中国反手就把仓库大门上锁——安世半导体惠州、上海两大基地里价值数亿美元的晶圆、封装件,如今一箱也飞不出保税区。荷兰正连夜跟中方部委商量豁免。 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的一纸部长令,荷兰政府以“保障欧洲芯片供应安全”为由,依据一部沉睡七十年的《商品供应法》,冻结了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和人事调整权。 更戏剧性的是,次日荷兰企业法庭未经庭审,直接暂停了中方委派的CEO张学政的所有职务,并将99%的股权托管给第三方。 但明眼人看得出来,荷兰的“国家安全”理由不过是块遮羞布。法庭文件显示,早在6月,美国官员就向荷兰明确施压:若想让安世从美国“实体清单”中获得豁免,必须撤换中国籍CEO。 这种“穿透式审查”规则,本质上是将中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也纳入制裁范围。而荷兰的接管令,恰好在美国升级制裁规则后48小时内出台,时间线重叠得令人玩味。 荷兰政府或许没想到,他们接管的只是一个“空壳”。安世半导体虽然总部在荷兰,但80%的产能集中在中国。惠州和上海的基地每年产出数百亿颗芯片,其中东莞封装厂承担着全球70%的最终产品出货量。 当中国商务部10月4日发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中国工厂及分包商出口特定零部件时,荷兰人突然发现:他们能控制的只有欧洲的晶圆厂,但这些晶圆必须送到中国封装才能变成可用芯片。 “现在的情况是,德国汉堡的工厂能生产车规级功率芯片,但没法运到中国封装;而东莞的封装线停着,每天有2.5亿颗芯片发不出去。” 行业分析师指出,这种“两头堵”的局面,直接让大众、宝马等欧洲车企陷入恐慌。数据显示,安世半导体供应欧洲18%的车规级芯片,禁令发布后,现货市场价格已跳涨两位数,大众德国工厂直接减产30%。 荷兰的焦虑远不止于此。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将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磁材制造全流程技术纳入出口管制。 这一招直指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的命脉——每台EUV光刻机需要10公斤以上中国产钕铁硼永磁体,而全球93%的磁体制造产能在中国。消息公布当天,ASML股价应声下跌3.5%,荷兰政府连夜组建工作组,试图与中国部委协商豁免。 “这就像下棋,荷兰先动了我们的‘车’,我们直接端了他们的‘老帅’。”半导体行业专家打了个比方。更讽刺的是,安世半导体一直强调自己遵守所有出口管制法规,客户包括博世、恩智浦等欧洲巨头,技术也未向中国转移。但即便如此,仍被以“潜在风险”为由接管,说明在地缘政治面前,合规经营已不足以自保。 这场博弈的涟漪正在扩散。特斯拉紧急组建应急团队赴华寻找芯片替代方案,苹果被曝正在评估零部件短缺风险,而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则迎来机遇期——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功率半导体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3.7%,华为、新凯来等企业的国产化替代进程明显加速。 “当买不到的时候,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造。”某国产设备厂商负责人透露,他们最近接到的订单量暴增,其中不乏原本依赖进口的车企客户。这种“倒逼效应”,或许正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等待多年的转折点。 如今,荷兰驻华大使馆的灯光彻夜不灭,工作组正与中方部委协商豁免事宜。而安世半导体的欧美客户,则在计算每停产一天损失的金额。 这场风波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当国家安全概念被泛化,当商业规则被政治干预,全球供应链正在加速分裂成“去美化”和“去中化”两个体系。 但历史总是充满讽刺。二十年前,中国为了引进一条8英寸晶圆生产线,需要层层审批、数年谈判;二十年后,中国的一个出口管制决定,就能让欧洲半导体巨头坐立不安。这种角色反转,或许正是全球化浪潮中最耐人寻味的注脚。 当荷兰人在讨论“如何体面地退场”时,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书写新的规则。这场博弈没有真正的赢家,但它至少证明了一个道理:在技术封锁的铁幕下,创新与韧性,才是穿越周期的通行证。 这场半导体之争,你更看好哪一方的应对策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463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4

用户10xxx64

3
2025-10-17 22:33

为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对荷兰,要严格一些[笑着哭]

猜你喜欢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