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 —— 有妙招,能帮一个是一个! 常有患者着急地问我:“大夫,有没有能调理肠息肉的好法子啊?这肠子里长了息肉,心里总是不踏实。” 今天就不兜圈子,直接给大家分享我临床用了 30 多年的一个经典方,对于改善肠息肉引发的腹部隐痛、大便异常等情况很有帮助,还能从根本上调节肠道内环境,不少患者用后反馈 “腹部没那么疼了,大便也规律了,复查时息肉也有缩小的迹象”。 这个方子的药材都很常见,在普通药店就能买到:乌梅、僵蚕、薏苡仁、三棱、莪术、木香、黄芪(若腹痛明显加白芍,大便溏稀加白术,消化不良加焦三仙)。 用法也不难:把药材先浸泡 20 分钟,然后大火煮开,接着转小火慢煮 30 分钟,过滤出药汤,分早晚两次温服,每天 1 剂,饭后半小时喝,这样能减少对肠胃的刺激。 熟悉中医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个方子是在传统名方基础上化裁而来的,我给它取名为 “化息整肠汤”—— 专门针对肠息肉常见的 “痰湿瘀阻、肠道失养兼脾虚” 问题,不同于一些单纯缓解症状的方法,它能从根源入手,化痰湿、散瘀结、健脾胃,适合肠息肉伴有腹部隐痛、大便不成形、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患者。 去年夏天接诊过一位 42 岁的患者,查出肠息肉已经大半年了,经常感觉腹部隐隐作痛,尤其是吃完饭后,疼痛会加剧,大便也变得稀溏,还总有排不干净的感觉。尝试过一些西药治疗,但效果都不太理想。 我看他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了解到他平时工作压力大,饮食又不规律,偏好油腻生冷食物,就给他开了这个化息整肠汤,并根据他腹痛明显的症状加了白芍。他刚开始还有些怀疑:“就这几味普通的药,真能行吗?” 服用 10 天后,他说腹部疼痛的症状减轻了不少,大便也没那么稀了;坚持服用一个月,大便基本恢复正常,腹痛次数明显减少;持续调治两个多月后复查,肠息肉有了一定程度的缩小。 肠息肉的形成,中医早有阐述 ——“痰湿内生,气血瘀滞,脾胃虚弱,肠道失养”。很多人以为肠息肉只是肠道局部的问题,其实不然。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常,水湿内生,聚而成痰;加上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互结,停滞于肠道,就形成了息肉。而脾胃虚弱,又使得肠道得不到足够的滋养,进一步加重了病情。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简单的对症治疗效果不佳 —— 只解决表面症状,没有改善肠道内的痰湿瘀阻和脾胃虚弱的根本问题,息肉自然容易反复。而化息整肠汤正是针对这些根源问题,每味药都有其独特作用: 乌梅 + 僵蚕:乌梅酸涩,能收敛息肉,使其缩小;僵蚕化痰散结,可消除肠道内的痰核,二者搭配,对缩小息肉有明显作用。 薏苡仁 + 三棱 + 莪术:薏苡仁健脾渗湿,能从根源上减少痰湿生成;三棱和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把肠道内的瘀血阻滞散开,改善肠道气血运行。很多患者服用一段时间后会感觉腹部轻松,胀痛感减轻。 木香 + 黄芪:木香行气止痛,能快速缓解肠道气滞引起的疼痛;黄芪补气健脾,增强脾胃功能,帮助肠道更好地吸收营养,恢复肠道的正常运化功能,不少患者反映服用后食欲变好,身体也有力气了。 简单来说,这个方子从 “化痰湿、散瘀结、健脾胃” 三个方面入手:先化解肠道内的痰湿,减少息肉滋生的土壤;再散开瘀血阻滞,让肠道气血通畅;最后强健脾胃,为肠道提供充足的滋养,这样肠息肉引发的各种不适才能逐渐改善,且不易复发。 最后要提醒大家: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不同,比如体内有实热(口臭、便秘)的患者,就不适合大量使用黄芪;阴虚津亏(口干、舌红少苔)的人,要适当调整乌梅的用量。一定要找专业中医辨证后进行调整,切勿自行抓药尝试,以免因不对症而加重不适。
标题:豆腐是高血脂的“祸根”?医生怒斥:不想血管堵死,这2种东西再馋也别碰!很多
【2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