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盼着中美干一仗,印度人盼着中美干一仗,俄罗斯盼着中美干一仗,法国人盼着中美干一仗。这边,美国人希望菲律宾和中国干一仗,美国人希望越南和中国干一仗,美国人希望印度和中国干一仗,还想让日本跟中国打。 最近几年,全球的政治气氛越来越紧张,无论是莫斯科、巴黎,还是新德里、东京,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中美之间迟早会正面冲突。 媒体、学者、政客都在分析可能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似乎这场博弈已经不可避免,但真正值得关注的,其实不是中美怎么斗,而是那些在旁边盯着看、打着小算盘的国家,它们才是这盘棋里最有意思的一群人。 很多国家现在都在等待时机,盼着中美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他们心里想的是,如果两个超级大国真打起来,全球格局就会被重新洗牌。 这样一来,他们就可能趁乱崛起,获得以前得不到的地位和利益,表面上他们喊着“和平”“稳定”,但实际上希望局势越乱越好,这样才有他们上位的机会。 印度的想法尤其明显,它一直有个“大国梦”,希望成为世界主要力量之一,它心里算得很清楚:只有中美闹得不可开交,它才有空子可钻。 于是,印度一边和美国搞联合军演,一边又不敢得罪中国;美国刚刚对它的出口商品加税,它立刻又跑去和中俄接触。 法国也不例外,法国长期想在欧洲扮演领头羊的角色,但受制于北约体系,始终摆脱不了美国的影响。 它的算盘是:如果美国的主要精力被太平洋那边的中国牵制住,那欧洲这边就能腾出空间,让法国在欧盟内加强话语权。 而俄罗斯现在的处境更复杂,俄乌战争让它元气大伤,如果全球焦点能从欧洲转向亚洲,对它来说无疑是个机会。 这样不仅能减轻西方制裁的压力,还能有机会在中美之间扮演一个中间调停者的角色,再次刷存在感,所以,俄罗斯对中美之间的紧张态势并不反感,它更希望看到美国的注意力被东亚吸引过去。 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想坐山观虎斗,都想趁别人忙的时候自己悄悄上升,但问题在于,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 他们每走一步都受到各种制约,既不敢完全倒向任何一方,又怕错失机会,结果常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最明显的约束就是经济,比如日本,它在安全上跟着美国走,一会儿提高军费,一会儿出兵演练,看起来很积极。 一旦要真的和中国撕破脸,它就犹豫了,因为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汽车、电子、机械出口大部分都依赖中国市场。 如果彻底站到中国对立面,经济会立刻受到冲击,所以,日本的所谓“军事强硬”,更多是做做样子,派几艘军舰到南海转一圈,完成政治姿态就收手。 第二个约束是安全问题,俄乌战争的经验让很多国家都变得警惕,大家都看明白了,美国在战争中往往让盟友冲在前面,自己留在后方。 乌克兰打得最惨,美国的军火商赚得最多,这种“让别人先上”的做法,让很多国家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美国的计划里,他们永远只是消耗品。 菲律宾、越南这些国家最近对美国的态度明显谨慎,就是怕成为下一个被利用的“前线国家”。 同时,中国的立场也在影响着局势,中国多次表明不想打仗,但是我们不惹事但也绝对不怕事。 这样的态度让一些国家开始冷静下来——如果真开战,自己很可能首当其冲,于是,像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都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位置。 也有很多国家逐渐意识到,靠投机取巧并不能保证安全,只有稳扎稳打发展经济,才能在乱局中活下来,这种务实的态度,反而让他们更受尊重。 不过,隐藏的危险还没消失,对中美这两个顶级大国来说,真正的威胁往往不是对方,而是那些夹在中间、两边下注的“聪明人”。 这些国家一边讨好美国,一边又想利用中国市场,看似灵活,其实极容易在关键时刻被当成牺牲品。 从这个角度看,中美双方可能都会产生一个共同想法:在真正摊牌之前,先清理掉那些可能搅局的“第三方”,换句话说,谁要是既想靠近又想利用,就可能被同时防范甚至排除出局。 在这份名单上,日本和印度无疑是最危险的,日本经济强大但高度依赖外部市场,地缘位置又太敏感,心态还矛盾——既想摆脱美国,又害怕中国强大。 它在中美之间来回摇摆,反而成了最不稳定的环节,印度的情况也类似,它的野心太大,却缺乏足够的实力,一旦中美都决定暂时联手管控这些不安分的角色,它们的处境就会很被动。 在这场对弈中,谁都想当棋手,但真正安全的,是那些拒绝入局的人,能保持冷静、稳步发展,才有机会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活得更久、走得更远。 信息来源:《孙兴杰:最新一轮中美博弈,有四点不同寻常》,直新闻,2025年10月13日。
为什么现在某些西方大国也越来越有定力了?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