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3年,缅甸东吁王朝集结10万大军(含主力、雇佣兵及土司武装)入侵云南,驻守明军仅数千人,边境告急。 万历帝急调刘铤、邓子龙各率5千精锐驰援,两军合兵1万,刚抵前线,便遭遇缅军主力,决战随即打响。 缅军依仗兵力优势,摆出“大象阵”发起强攻,数十头大象列阵前排,背负战楼、身披铠甲,由士兵操控直冲明军;大象后方,数万步兵分两翼推进,意图用大象冲垮明军阵型,再以步兵包抄合围。 明军早有准备,迅速列阵应对,前沿布设壕沟与拒马,阻挡大象冲锋; 中路架设佛郎机炮与鸟铳,组成火力线; 邓子龙亲率长刀藤牌敢死队居左路,刘铤率川蜀步兵持长枪居右路,形成“火力阻截+近战破阵”的布局。 战斗一开,缅军大象阵率先冲锋,明军佛郎机炮随即开火,炮弹直击大象要害。 受惊的大象失控狂奔,反而掉头冲乱缅军后阵,缅军步兵阵型瞬间散乱。邓子龙抓住战机,率敢死队跃马冲锋,手持长刀直扑缅军前锋,先是斩杀两名指挥大象的缅军大将,又在乱阵中生擒缅军先锋,全程身先士卒,刀刃染血仍带头突进。(邓子龙最后阵亡于抗日援朝战争) 明军士气大振,中路鸟铳持续齐射,压制缅军后续兵力; 刘铤率右路步兵挺枪推进,专挑缅军散乱阵型冲杀,将缅军两翼步兵切割成数段。 缅军首尾不能相顾,原本的合围计划彻底破产,只能各自为战。 双方激战近三个时辰(约6小时),缅军死伤惨重,阵脚全面崩溃,开始四散奔逃。明军乘胜追击,骑兵在前、步兵在后,沿途斩杀溃兵,仅此一战便毙敌1.2万余人,缴获大象30余头、战马数百匹,缅军主力遭受重创。 经此大败,缅军残部退守后方粮草重镇。明军不给喘息之机,连夜追击至城下。因缅军主力尽失,守城部队军心涣散,明军几乎未费吹灰之力便攻克重镇,顺势攻入缅甸境内。 此后明军一路推进,缅军望风披靡,丞相岳凤见大势已去,率2万余众投降,并愿充当向导。 明军以岳凤为引,继续向缅甸腹地进军,沿途缅军城池接连投降,最终兵锋直指缅甸都城。守城将领惧于明军战力,开城投降,明军彻底收复被侵占之地。 此战对历史的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三点: 1. 明军一战打垮缅甸东吁王朝的扩张势头,使其元气大伤,近十年无力发动大规模入侵。 2. 此战是明朝中后期“火器+冷兵器协同”的经典战例,以佛郎机炮破敌重阵(大象阵)、鸟铳压制步兵、长刀藤牌兵近战冲锋,这套战术,被后续运用于抗日援朝,成为明军标准作战模式。 3. 东吁王朝经此一败,扩张受挫,并引发了内斗,国力由盛转衰,无力再对暹罗、老挝等国发动大规模战争,间接延缓了其统一东南亚的进程,维持东南亚多国并立的平衡。
刘邦称帝后返回沛县,被街头老丈嘲笑,刘邦问:你晓得我是谁?老丈怼道:管你哪路官。
【2评论】【4点赞】
下弦月
明朝士兵的配置在当时确实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