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张大千收了个16岁的女徒弟。岂料女徒弟画技还没进步,肚子先大了,她找

悠然话史 2025-10-20 22:36:31

1945年,张大千收了个16岁的女徒弟。岂料女徒弟画技还没进步,肚子先大了,她找到张大千,对他说:“我怀了你的孩子,怎么办?”   彼时张大千已经有3个妻子,但看着小徒弟徐雯波的模样,他还说出了那句话:“那我就娶你。”   2024 年成都老宅,徐雯波展开泛黄的信笺。“一生知己是梅花” 七个字力透纸背,是 1956 年张大千在巴西写的。   她指尖抚过字迹,想起那年他在 “八德园” 栽下梅花,说 “这花像你”。   这封信,是他众多情感里最特别的一封 —— 没有敷衍,只有满心珍视。   窗外的梅枝晃了晃,仿佛又看见他当年栽树时的模样。   1947 年娶徐雯波时,张大千已历经几段感情。   前两任太太虽为他生儿育女,却少了精神共鸣。   二太太黄凝素擅长持家,却不懂他对敦煌壁画的痴迷。   唯有徐雯波,会跟着他去敦煌洞窟里待一整天,帮他整理残片。   有次他对着壁画临摹到忘食,徐雯波默默递上干粮,自己也陪着挨饿。   他那时就知道,这个姑娘,懂他心里的 “画魂”。   1951 年在印度,张大千遇到过一位懂画的女子。   对方想跟着他学画,言语间透着倾慕。   他却婉拒:“我已有知己,能懂我画里的敦煌意。”夜里给徐雯波写信,他特意提到这事:“旁人纵懂画,不及你懂我。”   徐雯波收到信时,正帮他整理带回的敦煌颜料,忍不住红了眼眶。   在他心里,其他的欣赏,都比不过徐雯波的懂得。   1956 年巴西 “八德园” 建成,张大千亲手设计了画室。   画室里特意留了个小角落,放着徐雯波的研墨台和小本子。   “你帮我研墨,我给你画荷花。” 他常拉着她坐在画案前。   有次徐雯波说想画敦煌飞天,他立刻铺纸,手把手教她勾线。   “飞天的飘带要带劲,像你当年在敦煌追着我送残片时的模样。”这话里的亲昵,是他从未对其他伴侣说过的。   1968 年在美国,有女画家慕名而来,想与他合作。   对方言语大胆,暗示愿伴他左右。   张大千却指着墙上徐雯波的画像:“这是我夫人,也是我画里的魂。”   他还特意把徐雯波做的家乡菜带给女画家:“我夫人的手艺,比画还暖。”   后来徐雯波知道这事,他笑着说:“有你在,旁人再难入眼。”这份直白的偏爱,是他过往情感里从未有过的坦诚。   1972 年张大千生病,夜里常咳得睡不着。   徐雯波守在床边,给他擦汗、喂药,寸步不离。   他握着她的手说:“以前生病,都是自己扛,现在有你了。” 这话让徐雯波想起他前半生的漂泊 —— 早年在上海、敦煌,生病时只有画相伴。   从那以后,他更依赖徐雯波,连出门写生都要带着她。   他说:“有你在,我画里的颜色都亮些。”1983 年张大千临终前,特意把徐雯波叫到床边。   他从枕下摸出个小盒子,里面是枚梅花形状的玉坠。   “这是给你的,当年在巴西想送你,一直没来得及。”玉坠上刻着 “波” 字,是他亲手设计的。   他还叮嘱:“我走后,别太难过,看看画,想想咱们在敦煌的日子。”这份临终的牵挂,是他对其他伴侣从未有过的细腻。   如今,徐雯波把那枚梅花玉坠戴在脖子上。   信笺和玉坠,成了她珍藏的念想。   孙子问她:“爷爷最疼您吗?”她笑着点头:“你爷爷说,我是懂他画、也懂他心的人。”   阳光照在玉坠上,折射出淡淡的光,像极了张大千对她那份独一无二的情感 —— 没有轰轰烈烈,却藏在每一个相处的细节里,温润了一辈子。     主要信源:(南鲁晚报——徐雯波:“大风堂"里俏佳人;)

0 阅读:48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