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险失继承权:遗嘱写错亲属称谓,法院如何认定效力? 一份承载着财产传承意愿

婚姻家事法观止 2025-10-21 03:53:37

一字之差险失继承权:遗嘱写错亲属称谓,法院如何认定效力? 一份承载着财产传承意愿的遗嘱,却因“外孙”与“外甥”的一字之差陷入争议。近日,某男子在立遗嘱时,误将想继承财产的“大外孙”写成“大外甥”,引发亲属间对遗嘱效力的质疑,最终法院的判决为这类遗嘱纠纷提供了明确指引。 法院审理认为,虽然遗嘱在亲属称谓的表述上存在瑕疵,但结合立遗嘱人的家庭关系、财产状况及日常表述习惯,能够清晰判断其真实意愿是将财产留给外孙而非外甥,因此认定遗嘱合法有效。这一判决既尊重了立遗嘱人的核心意愿,也为类似案件划定了司法边界——遗嘱的关键在于体现真实意思表示,而非仅纠结于个别文字的形式完美。 然而,这场纠纷也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遗嘱书写的严谨性直接关系到遗产能否按意愿传承。现实中,除了亲属称谓混淆,常见的还有日期遗漏、签名不规范、财产信息模糊等问题,这些看似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遗嘱无效,让逝者心愿落空,甚至引发家庭矛盾。 专业的事应交由专业的人做。在立遗嘱时,主动咨询法律专业人士(如律师)或通过公证处办理公证遗嘱,不仅能确保遗嘱内容符合法律规定,更能规避文字歧义、格式错误等风险。法律专业人士会根据立遗嘱人的家庭结构、财产类型,梳理清晰的继承逻辑,用精准的法律语言固定意愿,从源头杜绝“一字之差惹纠纷”的隐患。 遗嘱不仅是财产分配的文书,更是对家人的一份责任与关怀。与其让遗嘱在立遗嘱人离世后陷入争议,不如在书写时多一份严谨、多一次专业把关,让传承心愿真正落地,让亲情不因财产纠纷产生裂痕。

0 阅读:0
婚姻家事法观止

婚姻家事法观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