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刘畴西被俘后,被带到黄埔同学俞济时面前,俞济时却摆出胜利者的姿态,任

名城探寻 2025-10-21 10:56:51

1935年,刘畴西被俘后,被带到黄埔同学俞济时面前,俞济时却摆出胜利者的姿态,任由他忍冻挨饿,连黄维都看不下去:“你太过分了!” ​刘畴西时任红十军团军团长。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后,方志敏、刘畴西就带着红十军团向皖南、浙西挺进。 这支队伍还有个更重的名号——北上抗日先遣队。中央红军长征前,特意把这个任务交给方志敏和刘畴西,就是要让他们带着部队往国民党军腹地闯,吸引敌人注意力,为长征的大部队减轻压力。 那时的刘畴西,左臂早已在南昌起义后的战斗里被打断,只剩一条右臂能灵活用,可他还是主动扛起了这副担子。 出发前,他摸着残臂跟战士们说“多拖敌人一天,中央红军就多一分安全”,语气轻得像在说家常,可谁都知道,这一去面对的是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 国民党那边早把红十军团当成了“眼中钉”。俞济时带着的部队,装备比红军好太多,机枪、迫击炮配齐了,还跟着好几支地方保安团,把浙西的山路都堵得严严实实。红十军团一路打一路走,粮食越吃越少,冬衣也凑不齐,不少战士冻得手指都握不住枪。 刘畴西自己的脚也在一次突围中被冻伤,每走一步都钻心疼,可他从不让人扶,夜里还借着篝火看地图,跟方志敏商量第二天的行军路线。 1935年1月,部队在怀玉山被团团围住,弹尽粮绝,刘畴西让方志敏先带主力突围,自己留下来断后,没想到这一留,就再也没跟上大部队。 被俘那天,刘畴西正躲在山洞里包扎脚伤,敌军搜山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他没想着藏,也没想着投降,只是把身上的作战地图揉成一团塞进嘴里,嚼烂了咽下去——那是部队最后的行军计划,绝不能落到敌人手里。 敌军把他押到俞济时面前时,他的棉裤还沾着雪和血,冻得嘴唇发紫,连站都站不稳,得靠两个士兵架着。 俞济时坐在暖烘烘的帐篷里,面前摆着热茶和点心,看见刘畴西进来,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旁边的士兵想给刘畴西递件棉衣,还被俞济时瞪了回去:“俘虏哪有这待遇?”刘畴西盯着俞济时,声音哑得厉害,却没带一点求饶的意思:“都是黄埔出来的,打内战算什么本事?有本事去打日本人。” 俞济时被这话噎了一下,反而更生气,下令把刘畴西关在帐篷外的雪地里,不给饭也不给水。 黄维那时也在俞济时的部队里,听说刘畴西被俘,特意赶过来看。一进帐篷就看见刘畴西蜷在雪地里,脸冻得发青,赶紧让人拿件棉衣过去,还让炊事班煮碗热粥。 俞济时拦着不让,说“这种‘共匪’就该受点教训”,黄维当时就急了,指着俞济时的鼻子骂“你太过分了”——他跟刘畴西也是黄埔一期的同学,当年在学校里,刘畴西还帮过他补习战术课,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 最后还是黄维硬把棉衣塞给了刘畴西,又偷偷让人把热粥送过去,才没让他冻饿出人命。 后来刘畴西被押到南昌,国民党当局没少劝他投降。有人拿着高官厚禄来诱惑,说只要他写份“悔过书”,就能当师长; 也有人用家人威胁,说他再不低头,老家的亲人就要受牵连。可刘畴西每次都只有一句话:“我是红军,不会做对不起共产党的事。” 他在监狱里还跟方志敏凑在一起,用指甲在墙上刻革命口号,把自己知道的红军故事讲给其他狱友听,说“革命肯定会成功,咱们就算看不到,后代也能看到”。 1935年8月6日,刘畴西和方志敏一起被押到刑场。行刑前,他特意整理了一下破烂的衣服,把残臂挺得笔直,对着远处的天空望了好一会儿——那是中央红军长征去的方向。枪声响起时,他还在喊“抗日到底”,声音在空旷的刑场上飘得很远。 俞济时后来凭着“围剿红军”的“功劳”升了官,可没人记得他的那些“功绩”;黄维虽然后来也走了弯路,但提到刘畴西,总说“他是条硬汉子”。 只有刘畴西,还有无数像他一样的红军战士,用命守住了信仰,也守住了中国人的骨气。他们没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没看到新中国成立,可他们当年拼尽全力保护的东西,如今都好好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96

猜你喜欢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