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乌克兰将我们收购的马达西奇公司收归国有,我们居然没有采取任何有力反制,这也间接鼓励了一些西方列强对中资虎视眈眈,存觊觎之心,荷兰只是第二个尝试抢劫者,如果这次再不将他打痛冶服,杀鸡儆猴,那么中国在海外几万亿的资产将血本无归。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马达西奇这家公司原本是乌克兰的王牌企业,全球航空发动机领域都能排得上号。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乌克兰和俄罗斯彻底翻脸,马达西奇失去了最大客户,订单锐减,生存压力巨大。 这个时候中国带资进入,2016年和老股东谈妥,拿下65%股权,还承诺给企业注资升级。按理说是双赢,中方能拿到核心技术,乌方企业也能重获新生。 可惜好景不长,美国很快横插一脚,直接以“国家安全”为由施压乌方。乌克兰各路机构轮番上阵,反垄断、法院、情报部门全都出手,把交易冻结。 最后连总统都下场,一纸命令直接把马达西奇国有化,连中资股东都被禁止入境。中企被晾在一边,巨额资金打了水漂,仲裁索赔也基本无望。这一折腾,马达西奇的工厂后来还成了俄乌战火的牺牲品,几乎被炸成废墟。 这事还没翻篇,荷兰最近又上演了新剧本。2025年9月,安世半导体遭遇极其罕见的“冻结行动”。 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名,依据一项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法律,突然冻结安世资产,把中方CEO直接踢出局,99%股权归第三方托管。 整个流程仅仅十天,甚至连法庭都没开庭就判了,欧洲高管还提前配合政府请求调查。这种“明抢+合法外衣”的操作,震惊了不少业内人士。 荷兰出手的时间点和美国新规几乎无缝衔接。美国刚把闻泰科技拉进实体清单,发布“50%规则”,第二天荷兰就对安世下手。 时间、手段、法律配合得天衣无缝,背后是西方盟友的联动博弈。更别说美国那套“长臂管辖”,动动手指就能让全球范围内的中企处处受限。这些操作,不是偶然,更不是孤例,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打压。 从这两起事件看,中企出海面临的风险已经彻底升级。过去我们总以为,只要遵守东道国法律、签好合同、买好保险就万事大吉。 但现实狠狠打了脸,当地政府和法律可以随时变脸,“国家安全”成了万能挡箭牌,甚至几十年前的老法规都能临时拿来对付中资。遇到政治风向变了,合同、协议分分钟归零,国际仲裁也很难真正保护权益。 但是我们的应对手段也明显滞后。很多企业投资时只看项目本身、法律条款,却忽略了地缘政治风险。 美国的影响力依旧强大,盟友国家配合默契,一旦被贴上“威胁论”标签,再多的资金和技术都可能瞬间归零。反观中企,海外维权基本靠商业保险和本地安保,遇到大规模政治操作时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马达西奇和安世半导体的遭遇,其实只是冰山一角。中国企业海外资产规模已经高达数万亿美元,分布在全球各地。如果接下来类似事件越来越多,损失的绝不仅是单个企业,而是整个国家的利益和创新能力。 怎么办?这场博弈已经从单纯的市场竞争,变成了法律、政治和国际规则的多重较量。企业不能只靠商业合同和保险“护身”,必须提前在投资协议里加入强制仲裁、WTO和双边协议等多重保护条款。 海外布局也要分散风险,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和当地社会、媒体、智库的沟通,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捆绑,减少被“政治化”的可能。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考验的不只是资本和技术,更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与应变能力。马达西奇的废墟、安世半导体的托管,都是付出的“学费”。未来中国资本要想走得更远,必须把维护自身权益、反击不公政策摆在更高的位置。 你怎么看待这几件事情呢?我们的资产在海外到底怎么保护呢?
中国正式对涉及荷兰ASML光刻机的核心原材料、设备和关键企业启动最严格的出口限制
【58评论】【32点赞】
哎呦喂
中国应该出台一部中国海外资产保护法,保护中国公司中国人海外资产,有权查封侵占中国资产国家的中国及其他海外资产补偿中国公司或个人损失。
ajtd226
所以中国政府应该借荷兰抢劫事件,给西方国家立立规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