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1年,日军包围渊子崖村,准备大开杀戒,但村里的312名村民却不甘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了联手,一起血战1000多名日军,打响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家园保卫战,最终,121头鬼子被击杀! 1941年,山东临沂地区渊子崖,是敌占区与抗日游击区的交界地带,12月18日,伪军队长梁化轩带领150人前来索要酒肉白面,遭到了村民的断然拒绝,次日,恼羞成怒的伪军引来一千多名日军。 日军的小钢炮集中火力,很快在东北角相对薄弱的围墙上撕开缺口,村民们则用门板、石块奋力填补,将最日常的家居用品变成了军事工事。 村庄内狭窄复杂的街道,成了村民们最熟悉的战场,这些平日里走亲访友的路径,此刻化为分割包围敌人的天然陷阱,渊子崖的土地与建筑,在这一刻不再是沉默的背景,而是村民手中第一件沉重的武器。 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村民们将整个村庄变成了一座兵工厂,他们自制的“五子炮”,用铁砂、碎铁锅片和石子做弹药,虽然射程短,但在近距离爆发出巨大威力,给了初次冲锋的日军迎头痛击。 身材高大的林九兰手持铡刀,在围墙缺口处连杀七名日军,直到刀刃卷曲,他才被敌人的刺刀刺倒,林九臣的妻子腹部被刺穿,仍死死抱住敌人,用镢头猛砸。 厨房也延伸成了阵地,一位六旬老妇用菜刀劈死一名日军后牺牲,丈夫战死后,林马氏将滚烫的热油浇向顺着梯子攀爬的日军,就连烧开的粪水,也成了阻滞敌人进攻的武器,石头、滚木,这些最朴素的物件,在村民手中都变成了致命的投掷物。 这场战斗最核心的武器,是312名村民血肉之躯中燃烧的意志,年仅19岁的村长林凡义,光着膀子在火线上指挥,果断下令开炮还击,16岁的少年林端五,抱着炸药冲入敌群,与三名日军同归于尽。 妇女们不仅运送饭水、搬运石块,更直接投身肉搏,当日军施放毒气弹时,村民们没有溃散,而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继续与冲进村内的敌人进行惨烈的巷战,老人、妇女、儿童,所有人都完成了从平民到战士的蜕变。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傍晚,长达十个小时,就在村民们即将弹尽粮绝之际,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五团和县大队及时赶到,与村内的守卫者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日军遭受重创,被迫撤退,留下了121具尸体,其中包含一名指挥官。 渊子崖村付出了147人牺牲的惨重代价,村庄几成废墟,这场战斗以其悲壮的过程和惊人的战果,被延安《解放日报》誉为“村自卫战的典范”,毛主席也盛赞其为“人民战争的伟大壮举”。 如今,渊子崖抗日楷模村纪念塔上,镌刻着242位烈士的英名,那把沾满血迹、刀刃卷曲的铡刀和笨重的土炮,被陈列在博物馆中。 它们不再是普通的农具和铁器,而是那段历史的物证,无声诉说着当家园受到威胁时,最普通的人如何将土地、工具和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铸成最坚不可摧的武器。 信息来源:搜狐网《1941年冬,1300日伪军冲向村庄,能够抵御他们的只有350户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