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1年12月,几个日本兵闯入一位中国老人家中,谁料,老人竟用流利的日语破口大骂,不成想,这群日本兵的首领站了出来,对着老人鞠了一躬,并用日语说:“陈桑学长,我们保证今后绝不再骚扰,还要把您和家人们保护得好好的!” 陈寅恪年轻时去日本留学,结果因为脚气病不得不回国,好像命运早就预告了,这副皮囊将是他一生的拖累。 战火烧起来后,这具肉身的磨损就更惨烈了,父亲为抗日绝食而死,他悲痛欲绝,右眼视网膜直接脱落,别人劝他在日占区治,他硬是扛着,说宁可瞎了眼,也绝不待在日本人眼皮底下。 后来一家人逃难到香港,日子过得极苦,全家营养不良,病痛缠身,等到1944年手术失败,他的世界彻底陷入黑暗,牛津大学的聘书来了,他也只能因为眼疾放弃,一副身体的崩塌,几乎夺走了他的一切。 身体像一座越收越紧的牢笼,但他的精神却是一把越磨越亮的刀,他的学问就是个“军火库”,装满了二十多种语言,什么梵文、巴利文,都是寻常人望尘莫及的,他走遍了哈佛、柏林这些顶级学府,却偏偏不要那个博士头衔,因为他的求知欲,任何一张文凭都装不下。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谈判桌上我们没史料证据,很吃亏,这时候,双目失明的陈寅恪站了出来,全凭记忆,把几百年的历史文献、条约细节讲得清清楚楚,硬是为国家提供了法理炮弹,连“自卫反击战”这个名字,都是他提议的。 他的精神力量,甚至能让敌人胆寒,香港沦陷时,日本兵冲进他家,他没躲也没跑,就坐在那儿,用一口流利的日语把对方骂得狗血喷头,那帮士兵,愣是被一个手无寸铁的盲人学者的气场给镇住了,居然鞠了个躬就溜了,学问,有时候真是一种武器。 所以,陈寅恪留下的,远不只是那些书,他一生都在拒绝,日本人高薪请他,他把邀请信扔进垃圾桶,送来的吃的也直接丢出门外。 到了1953年,让他当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这么大的官,他又拒了,理由很简单:做学问不能信奉马列,要保持独立。 这种风骨,就像是家传的,他父亲陈三立,就是以死明志,绝食殉国,父子俩的脊梁,都是一样的硬。 2003年,他和夫人唐筼终于合葬在庐山,墓碑上,黄永玉题了十个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十个字,不光是写他的,更是他为后世所有读书人立下的一座精神坐标。 说到底,陈寅恪的了不起,正在于他用一个残破的身体,活出了一个无比强大的灵魂,在那场他与自己身体的战争中,他赢了,赢得彻彻底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缅怀:大师陈寅恪
